首页 > > 正文

做一个清醒的成年人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在一片喧嚣中过去了,好像全世界都在喊你催你逼你读书。

其实,读书贵在自觉。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今天推荐的是《奇葩说》导师刘擎教授的新作《做一个清醒的成年人》,希望大家能安静下来,坐下来读书。

搭建起知识分子与大众沟通对话的桥梁

看过新一季《奇葩说》的观众,想必对刘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面对“下班后的工作消息要不要回”这一辩题,刘擎的一句“人是目的而非工具”让这位哲学教授走到大众眼前。蔡康永评价他:我们常常放弃自己,想要蒙混度日。但刘擎教授不想放弃我们,他希望我们醒来。这就是他的热情、他的可爱、他的理直气壮。知道他在乎我们,谁还能把脸转开呢?

1963年出生的刘擎,是国内政治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政治学系博士生导师。20多岁时,为了弄清“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他弃工从文,赴美留学,此后便一直在象牙塔里专注学术研究,被称为“中国知识界一个独特的存在”。

学者介入公共写作在古今中外屡见不鲜,成败都不乏先例。杰出的文章往往是学理与评说相映成辉,执着于真理与良知,又避开偏执和狂热,彰显理性的慎思和公允,行文晓畅却不流俗。刘擎新作《做一个清醒的成年人》正是这样,在他的文章中,你能深刻感受到理论是灰色的,但生活之树常青。对于自身正在经历的学者明星化,他在书中引用哲学家马库斯·加布里埃尔的案例论证:“流行并不注定流于肤浅。严肃的哲学家依然可以吸引广泛的读者而无须变得圆滑或肤浅。”他也坦言表示,他参加综艺的初心,仅仅是想要尝试搭建起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与公共领域大众之间沟通对话的桥梁,当下的自己也正在面临明星化之后的种种考验,这是检验一个人精神强度的一种考验。

对于被知识精英阶层批判的知识付费业务,刘擎的看法是:“商业逻辑支持知识的大众化,这既可能使知识庸俗化,也会让知识获得强健的生命力。”

总在追问最重大的问题,但并不急于找到答案

关于什么才算是“清醒”,刘擎也给出他的定义:“要能够自觉,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

关于一直高热的房地产问题,在新书中,刘擎也尝试超越经济视野,从人文和社会视野去理解住房需求:“所谓刚性需求或者基本生存条件不只是物质性的,也和社会文化心态有关,刚性需求渗入了心性的要素……为什么需要远大于身体体积的居住空间?除了人的感官体验,还有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和同伴期待等社会认知,文化和心态的要素。”

在刘擎看来,当下碎片化、短频快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大家沉湎于大量的、丰富的、有趣的资讯中,逐渐丧失了深度阅读的能力,欠缺了很多长程的深入的思考,也就不容易建立起系统化的思考框架。所以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以为的“自己的答案”就总是在游荡,会反复摇摆。

刘擎表示,面对一个问题,“思考与不思考的判断会有不同。你去阅读和探索,甚至哲学性地去思考之后,你会发现各种大问题都有不同的主张。”而只有当具备了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在面对不同观点的时候,才能有足够的理由来应对这些不同观点的质疑、批评和挑战。无论坚持或改变自己的想法,都有足够的理由,这才称得上是具备了可持续的自主性。

如何培养这种自主性,建立系统化的思考?

在新书中,刘擎没有选择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去拆解、分析一个个社会议题,向大家展现他的思辨逻辑,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作为哲学教授,刘擎的语言干净而准确,讲道理善于以退为进。他总在追问最重大的问题,但并不急于找到答案,而是引领着读者探寻沿途层峦叠嶂的风景。

从《奇葩说》到《脱口秀》的李诞表示:刘擎就是那种不认同你的观点,也愿意与你诚恳讨论的人。他的观点我也很多不认同,或者干脆没看懂,但觉得都该认真对待,都该看看,因为这位赤子的气质让你只能信赖。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