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祭扫​请将“文明”带上

清明节是人们缅怀英烈、祭奠逝者、祭扫陵墓、悼念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清明节,别忘了带上“文明”去祭扫。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文明、环保、科学、节俭、安全地祭扫。

又是一年清明,倍加追思慎远。想起那些离我们远去的前辈和亲友,该如何更好地追念呢?

心的怀念,是世上最长久最动人的思念。1944年,朱德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因忙于抗战无暇返乡,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母亲的回忆》,字里行间流露着儿子对母亲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敬意。 几十年后,一名外国记者问朱德:“您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朱德回答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老母逝世前连一杯水都没倒。”

情真意切,发自内心的伤感,一字字、一句句,不断地从心上划过。在《彭德怀自述》中,他回忆起那年正月初二祖母带领家人讨饭的情景:“寒风凛冽,雪花横飘,她,年过七十的老太婆,白发苍苍,一双小脚,带着两个孙孙,拄着棒子,一步一扭地走出去。我看了,真如利刃刺心那样难过。”多年后,彭德怀每每回忆至此,对亲人的那份深情怀念,让他泪流不止。

往昔随风而去,记忆会铭记在我们脑海里。季羡林老先生写的《赋得永久的悔》的散文,深情地描写了和家乡和母亲一生难解的情怀:“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文章语言质朴、平实,但通篇读后,让人直想哭。

过一个“有文明”的清明节。过去,一到清明节,就不禁让人们想到浓浓的“烟火味”。祭祀时,焚香烧纸是“狼烟四起”,鞭炮烟花也是“惊天动地”,不仅带来环境污染还带去极大噪声甚至是火险隐患。进入新时代,清明节应当有新气象、新味道,过成“有文明”的节日。所幸的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现在大多数人都移风易俗,摈弃了陈旧落后的祭祀方式,像鲜花祭祖、网上祭祀、植树扫墓等文明新颖的方式成为人们的首选,清明节在回归“清净”与“低碳”的同时,让清明节的文明新风焕发了勃勃生机。近些年,大力倡导清明节以健康、文明、低碳、有序的形式进行祭扫,经过政府大力倡导宣传和人们的躬行实践,各地文明祭祀已经蔚然成风,清明追思实现了“文明相伴相行”。

清明时节,追思慎远,自然需必要的仪式。但这种仪式应是庄重、文明的,而不应该是低俗、荒诞的。伴着细雨纷纷,让我们对逝去的先辈和亲人,以敬慕和思念之情,献上一瓣心香,寄去一份思念,将追思铭记在心。(于帅)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