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瓜果飘香的美丽南村

四月村色俏,南村果香浓。

走进察右前旗南村,沿途道路笔直,鸟鸣阵阵,一排排的白墙红瓦的砖房鳞次栉比,一座座大棚里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平坦的巷道干净整洁,美丽的庭院窗明几净......一派繁荣的美丽乡村图景。

占地25亩的蔬菜交易市场与南村村委会被一条乡间柏油路分隔开来,如同邻里。

在交易市场北边,众多村民在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里忙碌,42岁的池振英也在其中。修枝、捡叶、浇水.....池振英在自家的蔬菜棚里一大早就忙活上了,池振英包了7座蔬菜大棚,大棚内诱人的西红柿挂满了枝藤,肥硕的豆角格外耀眼,青翠的黄瓜鲜嫩欲滴,让人看了垂涎欲滴。

“我每天下午摘上黄瓜、西红柿、豆角,凌晨两点就送到集宁惠民园了,咱们的东西纯绿色,在惠民园很受欢迎。”池振英说。42岁的池振英是一个有6年大棚蔬菜种植经验的老手,种植7个大棚,年均纯收入在十几万元以上,所以,和当地村民聊起村里的致富能手,大家都能对本村村民池振英依靠温室大棚蔬菜种植走上致富路的故事津津乐道。

以前是靠普通方法种植蔬菜,生长周期长、品质低、效益低,2004年以后,在察右前旗政府的带动下,他投资7多万元搭建起了温室大棚,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方法,来发展设施蔬菜,种出的蔬菜品质好、效益高,池振英也成了村里的致富小能手。

村民马小英的大棚内,一垄垄翠绿的植株间,随处可见鲜红娇嫩的草莓,她正在指导游客采摘。大棚内几名游客手里提着的小篮子装满了果子,欢声笑语不断。马小英有两个女儿,以前依靠传统农业,日子过得很紧。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马小英一直和丈夫努力奋斗,去年7月开始尝试种植草莓大棚,采摘价格每斤30元,大棚和种地的收入一年有18万元左右。

“种植大棚让我心里面有底了,现在日子过得好,还在集宁区买了房子,感觉特开心。”马小英一边给顾客称草莓一边跟记者分享她的幸福。

有了产业的保证,南村人发展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乡亲也加入到了发展设施农业的队伍中,目前,南村拥有595座温室大棚,经过几年的实践,种植技术基本成熟,1.2亩的日光温室年收入达到6-8万元。

从路北的大棚出来,记者见到了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晶。

“察右前旗境内有G6、G55高速公路,110、201国道穿境而过,便利的交通为种植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所以我们为了提高农户的种植热情,成立了蔬菜交易市场。”张晶说道。

张晶告诉记者,自从南村蔬菜交易市场建立后,南村蔬菜交易逐渐形成规模,并不断扩大,开始辐射周边地区。交易量增加带来了种植规模扩大,同时影响着南村周边的花村、大喇嘛营村和陈家村等地。

通过10多年的努力,南村的蔬菜种植形成了一个助力村民致富增收的产业,橄榄、长白菜、青椒等开始走出乌兰察布,走向北京、天津、山东等地。

现在,南村蔬菜种植规模达6400多亩,通过交易市场运送到全国的反季节蔬菜超过了2万吨,交易额1300多万元,周边村民靠着种植蔬菜,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5020元。

瓜果飘香引游客纷至沓来,南村在自己的家门口,利用绿水青山,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走出了一条扶贫生态共双赢的旅游之路。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特别是高铁开通后,南村成为了北京等地远方客人的休闲度假之地。

“未来我们规划旅游路线,既要让大家有吃的,有住的,还要有玩的,有看的,把大棚的采摘和沿水旅游结合起来,这样大家能留得住,有看头,还能住的下来。同时南村作为察右前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的一隅,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张晶谈及未来南村的发展充满信心。

近年来,察右前旗在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同时抓好现代农业和农业旅游两条发展主线,做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充分利用和发挥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的优势,促进旅游产业在与上下游关联产业和地区特色农业的有机融合中发挥驱动作用,将本地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综合竞争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融媒体记者 张舒君)

文章来源:察右前旗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姚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