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让传承和文明成为自觉

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对这首名诗,小时候看到的是清明时节的细雨纷纷,饥饿劳顿时想到的是酒家的醇酒美食,落魄失意时体会的是行人无助的愁肠,而今更多关注的是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回归。

中国传统节日很多,而暮春尤以清明最被人们看重。清明节始于周朝,兴盛于各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人们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占有重要地位,延续到现代就是“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清明节是对先辈的怀念,是孝道的具体体现。

让传统祭祀文明回归,破除封建迷信。近年来,一些人将清明祭扫变得庸俗化,或车队成行,大肆铺张浪费,或拜神祭鬼,大搞封建迷信,以至于庄重、单纯的清明节,变成“烧钱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但是富裕起来的部分中国人,既没有消除“爆发户”心理,又残存封建迷信思想,于是“烧”兴越来越浓,从烧简单的冥纸,烧到烧“手机”“别墅”等“高档”祭品。这些庸俗、带有鲜明迷信色彩的祭奠方式,给清明节带来社会污浊之气,也给社会风气带来极坏影响。

让传统祭祀文明回归,倡导绿色。在清明扫墓活动中,倡导文明祭祀,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移风易俗、端正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令人欣喜的是,在许多地方,清明节的陋习正被人们摒弃,而以敬献鲜花、栽种绿树的方式纪念逝者,网上祭祀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与陋习相比,对逝者敬上几盏清茶、一束鲜花,用这种文明方式更能表达生者的哀思和敬意,于逝者也是最好的纪念和安慰,值得推广和提倡。

让传统祭祀文明回归,古今融合。中华民族是有历史、有传承的民族,中国文化更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没有传统文化这个“根”,中国的文化就不会厚重,就没有底蕴。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前进,清明节祭祖不仅是民间习俗,而且已成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传承清明文化也要适应新时期的社会环境、兴利除弊、革故鼎新、吐故纳新。告别不合时宜的陈旧祭祀方式。倡导绿色祭祀、生态祭祀、互联网+祭祀,既是保护环境清洁、明朗、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大势所趋,需要每个人共同去推动,让传承和文明成为人们的自觉。

要用科学、文明、健康的新风,让传统祭祀文明回归,让清明节成为一个文明、环保的节日,把缅怀故人转到精神传承上来。清明,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让传统延续,给祭扫一个风清气正的氛围。高硕晗)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