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宣传文明新风 推动移风易俗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清明节,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上千年来,“清明”既是一个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肃穆日子,也是一个催护新生、远足踏春的春季典礼。

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每年的清明节期间,各地群众都会前往墓地陵园祭奠逝去的亲人。但清明节扫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凸显,整修坟墓、挂烧纸钱、供奉祭品等传统的祭祀方式与当今提倡的绿色低碳环保发展的理念产生激烈的碰撞。为了让生态祭祀、网络祭扫的理念更好地贯彻落实、深入人心,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宣传文明祭扫新风,倡导人们改变观念,推动移风易俗。

北京市长青生命纪念园是北京首家推出自然葬区域的生态墓区,长青生命纪念园党支部书记吴亚军介绍,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安葬区域只以植树、植花、植草等进行美化,人们可通过二维码、电子墓碑、集体共祭、时空信箱、日常祭奠等多种方式进行对先人的追思。骨灰自然葬既满足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又以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盘锦市鹤栖园公墓清明节期间推出免费代亲祭祀服务项目。用户通过网站、手机登录“代亲祭祀服务平台”,预约成功后将由工作人员代为进行实地祭扫应完成的活动内容,包括清扫墓碑、敬献鲜花、摆放贡品、行鞠躬礼、焚烧祭祀品等一系列服务项目,并通过视频截图形式将祭祀过程反馈给用户。

为了满足人们对逝者寄托哀思,很多墓区创新应用二维码扫墓的祭扫方式,既保障了生态节地节能,也丰富了人文纪念内涵。八宝山革命公墓新闻发言人代雷表示,数字化生命遗产是八宝山革命公墓在生态葬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的创新,将逝者生前的影像及照片资料进行储存,以供后世子孙缅怀纪念。

清明节的祭奠活动,是一种缅怀逝去亲人的表现。传统祭扫的节日我们应当传承,因为这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和传统。但时代也在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环保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祭祀逝去亲人的习俗也应该与时俱进。通过网上祭祀,“云”祭扫、家庭追思等方式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真心诚意地将逝者铭记于心,做到文明祭扫绿色清明。

(赵肖玮)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