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三段地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展蒙古民族工作的桥头堡

在蒙、陕、宁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地方,它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蒙古民族工作的桥头堡,也是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更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辟的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就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三段地。

80多年后重访三段地,在中共三段地工委旧址,斑驳的土围墙,按原貌修葺的土房会议室、马厩和瞭望塔,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久远的红色历史。

1935年10月,为促进西北抗日新局面的形成,中共中央决定在“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指导下发动西征,力求找到向北通向苏俄的通道。1936年6月,西征红军解放了定边、盐池两个县城,在定边成立中共中央蒙古工作委员会,高岗任书记,大力向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审旗南部开展根据地新区创建工作。

1936年8月,中共中央蒙古工作委员会先后派高德义等大批长征红军政工人员到达三段地,成立三段地蒙民招待所,实为三段地工委,开始发展党员建立组织。1936年10月,中共中央蒙古工作委员会改组为中共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由李维汉任主任,高岗任副主任。随后,在中央三边工作巡视团、中央经济工作团、西征红军西方野战军政治部、中共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开展下,在三段地建立三段地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共中央亲自关怀支持下,在红军长征时期在内蒙古地区建立的革命政权,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在蒙古草原地区的形象,影响了绥蒙地区的广大蒙古族群众的革命思想。

在三段地苏维埃政权成立的同时,中共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在三段地工委基础上成立了中共鄂托克旗工作委员会,因鄂托克旗工委设在三段地俗称三段地工委。鄂托克旗工委组建后,在三段地、二段地(马场井)、二道川、葫芦素很快发展23名党员,先后建立起4个党支部。这些党员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团结蒙古族、回族、汉族群众共同抗日,发展地下党员,开展党务工作。

三段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广泛发动群众,组建村级政权,开辟根据地,先后设立了马场井、召皇(珠和)口子、葫芦素淖、洪山塘、东壕5个区苏维埃政权,形成三段地苏区。建立政权后巩固政权最重要,巩固政权最重要的是巩固人心。之后,三段地工委在中共中央和西北局领导下,先后进行了和平解决乌审旗与鄂托克旗边界武装冲突、归还盐湖、平毁日军机场、和平解决伊盟事变等革命运动和统战工作,为巩固陕甘宁边区北方门户作出重大贡献。

三段地苏区建立并逐步得到巩固以后,积极进行土地革命,争取大户和封建地主拿出土地分配给贫苦农牧民,在蒙古地区的特殊环境下出台适合的政策,以低额租金等形式让贫苦农牧民获得土地等生产资料。三段地苏区创建以后,苏维埃政府在漫水塘成立苏维埃学校,广泛招收当地学生就学,推动百姓脱盲。中共中央蒙古工作委员会在三段地苏维埃政府建立群团组织、分配土地、开展剿匪、争取哥老会的行动,改变了大户拥有土地农民租佃使用的土地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实现了乡村社会结构的改变和重组。在斗争中得到实际利益的广大贫苦农民,成为苏维埃政权的忠实拥护者。三段地苏区为人民的生活生产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使苏区人民安居乐业,从而赢得了各阶层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草原地区立足、争取蒙古族参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社会基础,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这段光辉的历史被陈列在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内,供后人缅怀。该馆位于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三段地社区,展馆占地面积2538平方米,是自治区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馆陈列分为红色政权、团结抗战、投身解放三大部分,以浮雕、展板、陈列等形式集中展现了三段地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让后来的人们更加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文/本报记者  王玉琢  郝雪莲)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