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树立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在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次大会如此浓墨重彩地提出文化自信的问题,可谓高屋建瓴、意义深远,这一讲话在党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

文化自信是指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它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土壤和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充满自信、追求自尊自强自立的伟大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必须要树立的文化自信。一个国家要实现奋斗目标,既要不断地丰富物质财富,也要不断地丰富精神财富。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必须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时不有,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因此,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为此,必须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建设文化强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外很多人对中国发生的奇迹有着浓厚的兴趣,想破解中国成功的秘诀,对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认识逐步加深。同时,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也不少,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业已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能走偏,我国5000多年没有断流的文化更不能丢掉。要坚守中国文化立场、传承中国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底色和底气。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关重要。

讲好中国故事是全党的事,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都要讲。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起发展,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有理由坚信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李久春)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