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观云测雨41年,李彦彬的全部都在阿拉善!

小狗是唯一的伙伴

一个人的气象站

仪器要擦干净(图片由阿拉善盟气象局提供)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也是气象工作者李彦彬的生日。这已经是他在一类艰苦台站雅布赖过的第三个生日了,依然是一个人。

一个人的气象站

阿拉善作为华北地区天气系统的上游位置,一说起来,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风沙干旱还有胡杨。可就是在这“荒芜之地”,气象人李彦彬一干就是41年。李彦彬作为阿拉善右旗气象局的老职工,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李”。

经历过气象变迁的人都知道,从摩尔斯电码到手摇电话机发报,再到今天的网络传输,气象人一步一个脚印迈进了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新时代。但基层气象工作,最基础的还是地面观测业务,每次说起以往的工作经历,老李感慨万千也由衷自豪,从当初的毛头小子到现在单位的“老人”,他是单位里平凡而不凡的榜样力量。

阿拉善盟共有9个气象台站,其中一类艰苦台站雅布赖是距离阿拉善右旗气象局最近的台站,相隔120公里。该站自2010年起,为了解决职工看病难,孩子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就一直属于由阿拉善右旗气象局托管状态,“托管”就是需要有人去守班。年轻人拖家带口,一说去雅布赖值班都面露难色。3年前,雅布赖站由于人员紧缺,需和阿拉善右旗气象局轮换值班,熟悉地面观测业务的老李毅然向局领导请愿,他说:“让我去吧,年轻人要不断接触新的业务,雅布赖站业务单一,又环境恶劣,别的我不拿手,但是地面观测业务我肯定行。”他这一去,就是3年。

转变为“全能人才”

一个人的气象站,老李摇身一变就成了“全能人才”。

雅布赖地区最常见的就是沙尘和大风天气,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尘土味,外面是昏天黑地的沙尘天气,且每次过程都要持续好几天。遇到这些天气,每小时的发报都需要人工干预,风速较大的时候,老李还要不断去巡检仪器,确保数据的及时传送,整天灰头土脸,延误饭点儿是常事。遇有仪器故障时,老李自己能处理的赶紧处理,如果更换备件还不能解决,就要联系阿拉善右旗气象局的专人过来维修。120公里的路程,老李说是他感觉最遥远的距离,时时刻刻都在盼着仪器到位,别影响数据传输,常常维修好要到深夜。家人担心他身体熬不住,几次都劝他回来,他却笑着说,“这比起我当年参加工作的那些站环境好多了,拐子湖的同事都能坚守,我还在一个小镇里,有什么坚持不住的。”此时的他已经56岁了。

一个人就意味着什么都必须自己解决。由于雅布赖地区大部土壤都是沙粒和盐碱地,水管老是有问题,一个人采购,修理最快也要两三天,老李只能向当地的居民和单位借水,再拎回站里。来回4公里的路,还不能带太多的水,只是保证简单的洗漱,吃饭就行。

水能解决,但是电决不能出问题,断电是要影响数据发送的。而雅布赖偏偏时常断电,有时一停电就是两天,老李就早早准备好备用电瓶,有时都无法满足断电时长,只好用发电机继续供电,老李就一直从早盯到晚。别人问他苦不苦,他总说,“要是下来个女同志,一个人遇到这些问题,肯定要急哭的,我一个老头,根本不在乎这些,以前工作发不出去报文,我就骑着自行车到4公里以外的雷达站请求他们帮忙发送数据,现在这点生活小问题还能找不到解决方法吗?”

从早忙到晚

其他单位或多或少都有几个人在一起工作,可偌大的气象站里,只有老李和自己养的一条狗。

每天7点起床,一直到晚上9点,不停的干预、巡检,忙起来下午两三点吃饭是常事儿。有时一顿饭做多了,舍不得倒掉,反反复复能吃好几天,实在累了,干脆就吃几根火腿肠充饥。

老李是近60岁的人了,身体时常还有些小毛病,家人每天都会打电话问候。虽然雅布赖站的工作内容单一,但老李在家人眼里总是特别忙。因为他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在那里只有他一个人,小到拧一个螺丝,大到换一个配件,都只有他一个人。电话里他说的最多的话是,“你们那里天气怎么样,这里又有风沙天气了,不说了,得赶紧发报”“单位的水管又爆了”“门口的电动门又不灵敏了”……

老李深知家人的惦念,从不说自己的苦。有次女儿和他视频,看见老李的腮帮子肿了,关切的问他怎么了,他支支吾吾说没事。殊不知,他的牙龈发炎已经是老毛病了,疼得整宿睡不着,雅布赖医疗条件差,每次也只能开一些止疼药,要不是严重到肿大,家人还不知道这些问题。他觉得看牙时间太长,家人说他太犟,他说,“我可以换班,但是他们肯定没有我了解雅布赖气象站的一切,怕应付不来。”

坚守初心

2020年,疫情的突然爆发,也让这个小镇突然陷入寂静。本就一个人的气象站,门口的电动门就这样紧闭了一个月。那时周围的菜铺都关闭了,10多天没有新鲜蔬菜,幸好还有老李爱人在秋天做了些西红柿酱,这反而成了那半个月唯一的“佳肴”。家人心急如焚地每天视频问候,伙食根本没有任何质量,他却笑着说,“正好省钱了”。疫情导致镇上的理发店也关闭数月,头发实在长了,他就用剪刀自己把头发潦草的剪短,参次不齐的发型逗笑了家人,也惹的家人心疼得掉眼泪。然而,他最担心的是,如果站里的配件坏了可咋整。

疫情时而反复,既然遇到了问题,老李心想,那还不如自给自足。气象站门口有一片空地,开春时,老李自己翻土、四处收集肥料,去镇里的人家借了些菜籽,像模像样地弄起自己的小菜园。对种植一窍不通的他,不停地从网上搜索、求教,硬是将光秃秃的院子变成一片菜园,还把站周围半死不活的树都打理活了。他说,“一个人真的太无趣了,我不像年轻人能从手机里获得生活的乐趣。这多好,现在自己吃的蔬菜都能满足,还能让站里看着有些生机。”

周围的居民都说,气象站的老李一个人还越活越有劲儿了。他还嘱咐女儿有顺车一定给他带个电动推子,方便自己理发。家人心疼他黑了瘦了,他却说,“我这叫坚守初心。”

把优良传统传下去

老李话不多,但全部的精力都给了气象事业,他说,“在阿拉善的41年,我走过很多站,我没有很高的学历,只是把地面观测业务扎实地干到了今天。我带出过很多徒弟,他们都扎根在阿盟气象部门的各个地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24小时航危报,到8小时定时观测,再到今天的自动化,我真的习惯了。现在科技化的业务我不熟悉,但我愿意发挥余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看着这些仪器,只要他们运转正常,为气象预报监测提供实时数据,我就愿意待在这,哪怕一个人一直待着。”

41年,老李先后获得过国家、自治区、盟气象局的数十个优秀百班和250班无错情的荣誉。巧合的是,每年的“3·23世界气象日”正是老李的生日,工作了一辈子,他说,过生日最好的礼物就是,大家在这一天都在忙着宣传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每次多形式开展世界气象日科普活动时,他都特别积极,进牧区、进学校、带着学生参观气象站,生活中的他并不是一个很健谈的人,但向外界传播气象知识时,他就像是一个传道受业的老师一样,不停地做着气象科普。

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老李赶紧着手准备向附近的居民和工人讲解前段时间影响全国大部的沙尘暴相关气象知识……

一个人的气象站,老李凭着一股韧劲儿,身负起观云测雨的使命。他说,“往小了说,我的父亲和我的女儿都是气象职工,我必须将父辈的优良工作传统传给新时代气象工作者;往大了说,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数十年无错情地将准确气象数据及时发送出去,因为在大数据分析天气形势时,我在雅布赖站的观测数据也是其中之一。”

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马丽侠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