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招聘平台别只是“3·15式道歉”

一年一度的“3·15”晚会曝光了“伸向个人简历的黑手”。智联招聘第一时间发布声明,成立专项团队进行调查处理。猎聘平台回应,彻查简历被不法分子非法售卖的行为。前程无忧则表示,强化“谁看过我的简历”等一系列个人用户授权流程。

招聘平台被曝光早就不是一回两回了。很早之前,一些平台就被指存在安全漏洞,黑客能利用爬虫获取简历;2019年,有媒体指出平台把关不严,“皮包公司”轻松通过注册,建立企业账户“钓鱼式”下载简历;2020年,央视再次指出平台内部有“内鬼”,存在“内外勾结”……每一次,都是平台整改的机会,每一次,平台都真诚道歉、承诺改进。但现实呢?往往是说得好听,做起来一言难尽。这次道歉是不是公关之词,也未可知。

如果说以前的报道,更多将矛头指向了“旁枝”,这次曝光则直指平台自身的商业逻辑问题。据报道,平台的经营策略之一是向企业账户收费——招聘企业通过上传营业执照和法人信息,即可成功注册企业账户,随时发布职位并查看求职者简历。而且只要付费,就可以无限制下载简历。我们不免生疑,平台不告自取直接兜售简历给企业,不就是刑法中指出的“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形吗?不应被追究法律责任吗?

有人说,招聘平台的商业模式就是撮合企业和个人,允许企业查看个人简历很正常,相信用户也有这样的期待和宽容度。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用户都能接受简历被随意下载,征求同意许可应该是必要前提;其二,许多企业账户并不真实,通过造假也能过审,轻松发布招聘“钓鱼帖”,这无疑会造成信息泄露;其三,企业账户下载简历后,缺乏管理和监测,平台无法控制其用途。这些问题,是招聘平台必须正视的。

资本逐利是天性,招聘平台想通过企业账户赚钱无可厚非,但未经同意就把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作为一项业务,的确有可疑之处。通过几大平台的道歉来看,它们在“彻查非法贩卖”“欢迎监督和批评”等方面含糊其辞,很可能没有意识到本身问题所在,未来也不能保证它们能否真正有所改观。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及时介入,厘清其行为性质,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不让招聘平台靠几句轻飘飘的道歉化解舆论危机。

简历泄露绝非可有可无的小事。正如央视所报道,求职者希望找到工作,对陌生来电通常不太抗拒,他们的急迫心理很容易被利用,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平台难辞其咎。可见,用户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是招聘平台的“生命线”,不能为了变现的诱惑,就简单粗暴地绕过用户。只有真正尊重用户、尊重隐私,平台发展才可能走得长远。(王庆峰)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