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国学系列大讲堂”为社区工作者开讲

讲堂上大家互动学习

宋玉川院长(中)正在讲课

社区工作人员做笔记

片区民警认真学习

 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郝少英  实习生  丁佳宁

12月10日,由北方新报和内蒙古启智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草原读书月“国学系列大讲堂”在赛罕区亿利社区开讲。内蒙古启智文化研究院院长宋玉川从心智研究的视角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激励该社区40多位基层工作人员修“政德”,依于时代大背景,扎根、服务基层,实现个人职业价值理想。

基层工作者要增强服务担当意识

“古人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优秀的基层公务人员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品德修养。基层工作非常辛苦,几乎每天都在一线和社区居民接触,他们的‘政德’、言行修为代表基层公务人员的形象,是基层工作的窗口。”亿利社区党支部书记魏英这样说。魏英认为,当前,基层公务人员要加强服务意识,有担当精神,加强“德”尤其“政治品德”修为的学习。

据介绍,赛罕区亿利社区辖区7个小区,居民共5800多户11333人,社区工作人员40多人。2020年初疫情期间,社区设了14个“卡点”,工作人员全部到岗,每天24小时吃住在“卡点”。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全国各族人民的集体抗“疫”精神所感染,在这一大背景下,他们比平时工作更加认真负责,态度积极。

“如果一个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做到勤修‘政德’,那他的思想觉悟和一般人比一定是不一样的,这种精神会体现在全心全意的基层服务工作中。在今天这个寒冷的冬日,也是我们社区的党员活动日,非常感谢《北方新报》和启智文化研究院为我们的工作人员送来传统文化的精华,心智文化‘大餐’。希望我们社区的工作人员都能受到启迪,政德修养得到提升,转化和创新工作思路,共同打造一个清风气正、和谐平安的文明社区。”魏英说。

传统文化蕴含“德”之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我们今天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善于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宋玉川院长在讲课中说。

忠诚、公正、廉洁、诚信——这些有关“德”的字眼蕴含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儒家思想有“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百善孝为先”“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等训诫,“这些智慧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构成了我们独有的智慧民族性格。对于公务人员,老讲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是提升‘政德’,即政治品德的修养,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宋玉川认为,“德”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体现,尤其对于公务人员来说,“政德”修养如何,直接会成为社会风气的重要源头和重要风向标。

修“德”要有境界和背景支撑

“《尚书·洪范》中讲到三德,‘正直、刚克、柔克’,《周礼·地官》中讲到‘知、仁、圣、义、忠、和’。在心智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出了‘修德’的不同层次和境界,在不同的认知平台和境界中,人的德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宋玉川强调。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对于这个道,宋玉川认为,它是一种无形的背景和境界,是“德”的承载,“德”在“道”中的展现。古人常说“小胜靠术、中胜靠智,大胜靠德”,这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成功,固然要靠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德,大德一定是有更大的境界和背景支撑,古往今来的伟人圣贤无不是虚怀若谷,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荣辱和责任。

如何实现个人职业理想与大背景的成功链接呢?宋玉川说,个人一定要依靠社会大背景,这个背景一定是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一个人一旦带着背景的力量和梦想去做事,无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他都会无畏、坚持,最终一定会成就个人职业理想。

切身感受“背景”的力量

亿利社区的工作人员郝培枝今年2月来到社区工作。正赶上疫情严重的时候,郝培枝与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起投入到抗“疫”一线。

“疫情刚开始,说实话,不只是社区居民们惶恐紧张,我们工作人员的心里也是紧张不安的,但是我相信党和国家一定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我当时还是一名预备党员,我就自己鼓起勇气,耐心地和居民们沟通、安慰他们,最终消除了大家的恐惧。”回想起抗疫一线的工作,郝培枝心情很激动。她说,相信国家能够快速控制疫情,内心因大环境而升起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促使每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努力奋进。

社区工作人员田海娜是位90后,负责妇女工作。她说:“大家都知道,社区工作很繁琐,矛盾纠纷调解、走访入户调查、人口普查登记……每一项工作都非常琐碎,需要工作人员认真细致地去完成。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居民的不理解,我们也会有情绪、有心烦的时候。但是如果把每天具体繁杂的事务,放在一种境界中,有使命感地去工作,在那种无我的状态下,个人情绪自然会消失。我想这就是依靠背景,在这个‘道’上,展现自己吧。”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宋玉川讲到,心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是中华文化智慧内容的重要形态。

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先圣老子便在《道德经》中以两重视角揭示了展现天地人关系的心智内容,儒家思想中也有包含心智的内容。很多传统文化的书籍中也都含有心智这一名词,如公元前280多年的《韩非子·亡徵》的“辞辩而不法,心智而无术,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可亡也”,公元456年《宋书·颜延之传》的“虽心智薄劣,而高自比拟”以及明末清初吴伟业《赠家侍御雪航》的“劲节行胸怀,高谈豁心智”。在此基础上,国家的心智研究与运用比西方国家早了很长时间,并且有了很大的成果。因此,我们中华民族是有智慧的民族,我们应当具有文化自信。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形成我们历史认同感的重要基础,是我们的情感归宿、精神寄托和精神激励。因而,从心智的视角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从心智的角度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大背景结合,让其成为推动人们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021年《北方新报》读书会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可以提升人生境界。而经典的阅读,却可以叩击你的灵魂,触碰你的生命。生命的背景是个有温度的地方,在那里,才可以闲看花开花落,任由去留无意。 这里是《北方新报》读书会,欢迎你一起来参与分享!电话:15847188077 微信同号

合作单位:内蒙古启智文化研究院、内蒙古国学研究会、内蒙古朗诵协会、呼和浩特阴山书院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