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一起瞧瞧 牛年新春关键词

■新春走基层

苏如娜 文/图

春节7天假期结束,人们各自回到工作岗位。今天,虽然是牛年的第二个工作日,但“年味”并未淡去,人们挂在嘴边的话题,仍是与春节有关。

过年,是中国家庭的“集体仪式”,即便受疫情影响,今年许多人未能回家乡团圆,但这并不能削弱“年”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性。这个承载着人们特别情感的节日,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一样的过法和意义。今年您的春节是如何度过的?如果进行总结,您又会使用哪些关键词?春节前后,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从中选出了一些关于春节的关键词,您是否有印象,怎么看呢?

享团圆

“年味”浓郁,在于团圆。无论贫穷或富有,在这个四海同庆的传统节日里,陪伴在家人身边是每个人的愿望。回家,自然也成为中华儿女最浓的乡愁。

今年29岁的王磊,每年都要回包头与父母一起过春节。由于工作繁忙,今年大年二十九他才匆匆踏上回乡的火车。他告诉记者,虽然春节假期只有7天,但这7天意义非凡。新春伊始和家人度过,是对前一年家人勤劳付出的感谢,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

“乌海和呼市虽然相距不是很远,但我每年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春节回家与家人欢聚一堂,是我过节的唯一选择。”邰宇豪说,考虑到疫情原因他在出行前便提前做了核酸检测,并做好了个人防护。

结婚两年的方苏檬,去年春节到深圳陪伴公婆,今年则留在乌海,陪父母过节。

“考虑到‘就地过年’的号召,我和爱人在和公婆商量后决定留在乌海陪我爸妈过年,等天气暖和起来,疫情进一步向好时再到深圳看望公婆。”方苏檬说。

方苏檬父辈、母辈的亲戚大多都在乌海,这个春节一家人不仅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初一到初六也是团聚不断、欢乐不断。

“我家亲戚少,每年过年也就热闹头两天,今年和她在乌海过年是整整热闹了一个春节。”方苏檬的爱人肖宇告诉记者,这个春节虽然没能和父母团聚,但自己仍过得十分“过瘾”。

忙碌了一年,和父母家人围坐在一起,“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哪怕只言片语也都洋溢着爱意。一个个饱蘸亲情的春节故事,既诠释了“团圆”这浓郁“年味”,也是人们对家庭幸福共同的精神守望。

异地过年

在乌海工作的李新,家在河南省新郑市。李新告诉记者,自去年春节至今,自己快一年没和家人团聚了,考虑到疫情原因,今年他和妻子留在乌海过了年。但春节前他专门寄了牛肉干、奶酪、乌海葡萄等特产回去,每一样东西都是他精心挑选的,饱含深情。

大年初五记者拨通了李新的电话,他语调轻快地告诉记者,今年虽未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但这个年仍过得热闹。“有3个一起来乌海工作的老乡,今年都没回去过年,我们4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年夜饭,还一起去了沙漠、滑了雪。”李新说,让他更感到欣慰的是,春节期间他赚到了双倍工资,这个月能多攒不少钱。

今年是王童在美国求学度过的第三个春节。大年初三在与记者的视频聊天中,王童说:“已经3年没回家了,特别想家。”

由于当地疫情仍然较重,华人圈往年热闹的春节活动都不再举办,但节日气氛仍然悄悄地流转在华人中间。

除夕上午,王童想去华人超市买个红灯笼,却发现已经售罄,还有过年用的“福”字等装饰品和挂件也卖得很快。“年前,我和身边的留学生就商量好了,除夕大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是咱春节的仪式感,不能少。”除夕晚上,王童与朋友们“抱团取暖”,用各自的拿手好菜一解乡愁。他们准备的春节菜单上,都是家常菜:可乐鸡翅、排骨莲藕、炒萝卜丝、红烧猪蹄、炒土豆丝……王童是山西人,准备的竟是焖面。

国内除夕下午,正是美国时间前一天半夜。隔着时差,王童大半夜起来用视频的方式向家人拜年问好。远隔重洋,手机屏幕的另一头,看到家人准备了一大桌子年夜饭。那一刻,以前在家一起过节的回忆泛上了他的心头。“3年没回家过年了,虽然是个‘北方汉子’,每逢佳节也特别想家。好在今年夏天就能毕业回家了,希望新的一年家人新年身体健康,幸福快乐,等我回家。”

品家肴

美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春节前每家每户都要采买年货,零食、水果、生鲜蔬菜缺一不可。

2月3日,蔡佳便和婆婆一起开始炸丸子、土豆、酥鸡,为年夜饭做起了准备。她说,准备好这些颇具“年味儿”的菜肴才能好好过年。“炖肉、红烧鱼、炸带鱼,拌几个凉菜,弄一锅丸子汤,这些都是过年必备的饭菜。”蔡佳说。

年夜饭是春节的“大餐”,一家人围坐一起,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把浓浓亲情融入其中。年夜饭的菜肴多,且大多都是掌勺人的拿手菜。从除夕下午开始,精通厨艺的人便会在厨房忙碌起来。

“几乎每年除夕夜,大哥、小妹还有我,3家人都会聚在老母亲家,3家人你带这个,我做那个,年夜饭很丰富。”47岁的汪泽告诉记者,每年的年夜饭必不可少的菜肴有母亲炖的羊肉、大嫂炖的鱼、爱人做的红烧肉、自己拌的凉菜,这些菜不仅味道鲜美,让人垂涎,更重要的是这些菜早已成为全家团圆的符号,是春节特有的味道。

今年许多人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虽然没能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但是他们的年夜饭却一样丰盛。

李新和3个老乡即4个家庭在除夕夜当天上午便聚到了李新家准备年夜饭。“大家做的都是河南菜,辣椒塞肉、鸡蛋焖粉皮、青椒肉丝、老虎杠子鸡……吃得很痛快。”李新说。

这个春节,就地过年成为新风尚。

未能回乡的人们,他们身边也许没有熟悉的乡音,却有盈盈光亮温暖心房。这也许是年味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心中有家,心中有爱,他乡便是故乡。

抢红包 云拜年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春节的拜年方式呈现多元化,在传统拜年方式的基础上,疫情发生后,红包、微信拜年进一步成为拜年新时尚。

家住海南区幸福小区的白若冰说,她的春节是和电脑、手机一起过的。“过年大家都少不了互相拜年,以前是短信发祝福,现在是微信祝福,从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开始,手机像中了病毒一样,祝福消息一条接一条地涌进来,天南海北的朋友都通过微信送上了新春祝福。特别是去年和今年,在大家尽量避免登门拜年的大环境下,微信拜年成了更普遍的拜年方式。”白若冰说。

曾令人兴奋的“压岁钱”,也被微信红包逐渐取代。“抢红包、发红包是必须的,各种亲人群、同学群、同事群、工作群,从腊月三十起就红包不断。除夕夜我啥也没干,抢了一个多小时的红包。我父母今年都50多岁了,除夕夜也抱着手机不停地抢着红包,就连我爷爷也在初一当天在亲人群里发了红包。”家住海南区的单连杰慨叹着过年的变化。

“抢着红包睡觉,醒来第一件事情还是抢红包。”今年31岁的郑屿这样形容自己春节几天的状态。“春晚开播时我坐在电视机跟前,但是演了什么我一点印象都没有,基本上就是左耳进右耳出,因为在忙着抢各个群里的红包。”郑屿说。

“我们有个大学同学群,毕业好多年,平时联系不多,在群里发言的人也不多,但这个春节因为抢红包,群里一下子就热闹了。不少人都在群里发红包、抢红包,其实红包金额不多,有时也就抢几分钱,运气好也就抢几块钱的,但抢到就很快乐。其实,真不在乎这个钱,就是图个热闹,通过抢发红包增进了大家感情。”她说。

春节期间,郑屿共抢收到104个红包,282.14元,在朋友圈里不算少。最多的一笔抢了18.54元,最少的只有0.01元。郑屿一度觉得自己“赚了”,可是,当她打开自己发出的红包时才发现,自己发出了76个红包,一共311.88元。“虽然多发了点儿红包,但过年嘛就图个热闹、喜庆,多发点儿红包也值。”她说。

看电影

如今,过年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春节的“必选项目”。12日大年初一,《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刺杀小说家》《人潮汹涌》《新神榜:哪吒重生》《侍神令》《熊出没:狂野大陆》7部不同类型的电影同日上映,票房超17亿,观影人次近3500万,打破了2019年大年初一创下的中国影史单日14.58亿票房纪录。

据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初步统计,截至17日17时,2021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达75.44亿元,继2019年59.05亿元后,再次刷新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同时创造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

大年初二,家住新联邦的杨旭带着父母一起走进了影院。“今年春节档的好几部电影我都很期待,初一我就买了票,约好了家人。”杨旭告诉记者,未来几天他仍有观影计划,争取在初七上班前,将比较期待的3部影片都看了。

“在十年前,大年初一还是影院的例行休息日,大多数电影院会在除夕下午开始歇业。而如今,与家人一同观影过年,成为春节长假期间热门的活动之一。”海勃湾区某电影院工作人员介绍。

初四当天记者打开某网络售票平台看到,热门影片当天下午的场次,上座率大多都在70%以上,若临近放映时买票则只能买到第一、二排的座位。

其实,有关新春的“关键词”远远不只以上这些,还有“聚会”“见家长”“本命年”“走亲访友”“读书充电”“滑雪”“打牌、唱歌”“运动”“看花灯”……记者采访中,听到了许许多多的新春“关键词”,说这些“关键词”时,大家脸上都满是微笑,这些词是人们在牛年春节的美好感受,是人们对牛年春节最美好的回忆,这些感受和回忆承载着温情与感怀,颇具意义、弥足珍贵。记者苏如娜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