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再造一座河套粮仓

再造一座河套粮仓——我市全力推进盐碱地改造综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河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里因黄河而兴,也因黄河灌溉形成全区面积最大的盐碱地。近年来,我市通过不断探索盐碱地改良技术路径和合作模式,改善了耕地质量,提高了农产品产出效率,推动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新途径,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提升耕地质量和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基本保障和具体途径。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治理中,我市在全区率先推广应用盐碱地治理集成技术,并对各方面技术进行比对探索。

保障粮食安全,是巴彦淖尔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所必须承担起的重大责任。2020年,市委、政府提出,要全面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实施好484万亩盐碱地改良和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生产水平,全力推动河套灌区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我市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在广袤的河套平原上,多年来盐碱地只能单一种植葵花,而现在不但可以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红花药材、海水稻和各种高产饲草,还可以鱼稻共生、微咸水养殖南美洲白对虾……我市启动实施的484万亩盐碱地改良工程,通过大破大立集中连片土地整理,引才引智改盐技术集成攻坚,让一个个项目区的种养结构发生了深刻的绿色变革,昔日的盐碱滩正在变身米粮川。

临河区有耕地面积217万亩,其中中重度盐碱地72万亩。过去,土地盐碱化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甚至已经成为部分乡镇贫困的主要原因,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有效提升地力,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临河区一直致力于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试验,至今已改良盐碱地22.1万亩。下一步,临河区将继续以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合理调配水资源为基础,以中重度盐碱地为重点,因地制宜确定有针对性的改良方法。农业部门将根据盐碱化耕地特点,采用“五位一体”改良技术措施进行土地改良。

五原县共有230万亩耕地,其中120万亩出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盐碱地改良后,情况发生了可喜变化。以五原县隆兴昌镇荣义村为例,该村有1万多亩盐碱化严重的土地,稍好的也只能种葵花。2019年经过改盐以后,渠、沟、路、林逐渐配套,现在可供农民选择的种植品种多了。据了解,目前五原县已开展22个盐碱地研究课题试验,引进73家企业试验改盐新技术21项、改盐新产品36个,因地制宜试种抗盐牧草新品种30个、向日葵新品种50个、玉米新品种30个,采取撒施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及种植耐盐作物“五位一体”技术改良土壤5万亩,叠加实施上膜下秸技术2000亩、暗管排盐技术5600亩,试验探索出9条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新路径。

作为全区第一个将盐碱地治理的集成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并对各方面技术进行比对探索的盟市,我市在盐碱地改良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清华大学、南京土壤研究所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引进73家企业、进行21项改盐新技术试验比对,针对不同类型盐碱地找出有效治理办法,5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成为全国样板。2019年以来,我市整合涉农资金,提高亩均投入标准,同步实施土地整治、土壤改良、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项目,逐步达到现代农业生产要求。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重要指示,巴彦淖尔下定决心“再造一座河套粮仓”——据测算,河套灌区高标准农田全部改造完成后,可新增粮食产量60亿斤以上。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记者:王紫丁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