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助力农牧民工就业增收 通辽打造劳务输出“全链条”服务

通辽市既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2020年,通辽市出台了农牧民转移就业三年行动计划,从持续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入手,打造劳务输出“全链条”服务,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工稳定就业增收。

通辽市构建“政府引导、四级联动、市场运作、完善服务”工作机制,由政府负责搭建平台,市、旗(县)、镇(乡)、村(嘎查)四级联动,劳务输出协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经纪人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市场化劳务输出服务体系,拧紧了从农牧民就业需求到就业上岗、再到后续跟踪全程全时服务的“全链条”,政府搭台、专业机构“唱戏”,为农牧民稳定转移就业增收提供了坚强保障。

通辽市在镇、村设立农牧民就业需求受理平台,动态收集掌握当地农牧民就业需求,及时录入劳动就业子系统,建成实时更新的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同时通过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劳务输入地建立战略劳务协作关系,稳定开发大批工资高、待遇好、权益保障到位的工作岗位。

通辽市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将征集到的岗位信息,在通辽市相关平台实时更新发布;各旗县市区制作岗位信息二维码,张贴在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劳动保障平台,农牧民用手机扫描即可获取用工信息。

疫情期间,通辽市依托线上招聘平台,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威海劳务用工线上专场招聘会”等系列大型线上招聘活动,实现线上招聘活动常态化。

通辽市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协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经纪人在组织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劳务中介机构和劳务经纪人根据农牧民就业的个性化需求,给予最大程度的跟踪服务。

从历年通辽市输出人员技能水平来看,输出普工占比80%,技术工占比仅为20%,为提高劳务输出的“含金量”,通辽市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列为今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围绕绿色农畜产品、煤电铝、镍循环经济、现代能源、蒙中药等“五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十大特色培训基地,推进“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校企合作,开展农牧民以工代训和“订单式”培训。

截止到8月底,十大特色培训基地陆续挂牌成立并开展培训,全市已开展农牧民转移技能培训6704人,农牧民转移技能培训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3%;举办技能扶贫培训班42期,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903人。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换。

在输入地建立劳务输出服务站、选派驻企人员跟踪服务,是通辽市保障转移农牧民工权益的重要举措。同时,通辽市还积极做好农牧民工返乡监测工作。

目前,劳务输出“全链条”服务模式,给农牧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也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更是落实“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鼓了钱袋、“富”了头脑、稳了就业、惠了民生的综合效应。

图为工作人员介绍钱家店村劳务输出情况。

图为通辽市养老护理员培训现场。

图为通辽市育婴员培训现场。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