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食德

我们与食物有说不清的因缘,有德于食、好好吃饭,如同善待我们的亲人。明末清初教育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以“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为德。简单说,不铺张,不浪费,便是“食德”。但,还不够,食德作为修养,应是我们与食物彼此互相成全、互相担待的过程。譬如,活到一把岁数了,谢天谢地谢亲谢师,当然也应谢恩于养活我们的食物,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小麦、燕麦、高粱、大米、小米、玉米、糜子、花生、红薯、土豆……成全了肉身,也滋养了精神。

古人敬衣惜食,不仅是节俭,更是惜福惜缘。诚敬于食的那份恭敬,于人之身心是一种补足,让你远离傲慢,放下自大自私。我们没有正式的谢饭仪式,但关于惜食的诸多规矩皆指向“饮和食德”。纵欲虐食,吃相难看,是缺少教养的表现。暴殄天物,作践粮食,即便是花自己的钱、吃自家的饭,可浪费的终究是天下之物,非一家一户之私。

在农村生活时,身边的长辈们对食物十分敬惜。他们有过刻骨铭心的饥饿,视粮如命,惜“食”如金。收割麦子时,一双粗手四下摸索,即便掉进土里的一粒麦子,也要用手刨开土坷拈起来,要是自己手中的干粮掉进土里,他们也一样毫不犹豫地迅速用手拈起来吃掉,动作熟练,一气呵成,毫不避讳,毫无违和感。若是实在怕手里的食物掉渣,便用土布帕子托着,酥饼酥馍再多的馍花和饼渣,哪怕细小的碎屑,都会乖乖聚成一撮倒进嘴里。跟在他们身后,我们自然慢慢地对杯盘中的饮食多了几分敬惜。

大学期间,曾有一次在别人的宿舍聚餐。那时清贫,食物比较简单,各自从食堂打一份饭菜凑到一起便可开席。记得,那个宿舍的桌子疏于打理,污渍斑斑,油腻不堪,怎么都擦不干净。其中一个同学,竟然想出“妙招”,用刚打来的热馒头掰开擦桌子,我想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除油渍的效果奇佳,他很得意。我却万分心疼那些用作擦桌子的粮食,从此对他也坏了印象,至今想起那些馒头,心中依旧痛惜。

某日,在家中熬小米稀饭,正宗的山西小米“沁州黄”,达到一定浓度就成了金黄的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粥,具有惊人的黏稠度,渐至冷却之后,沿碗边啜食直至吮吸完整碗粥,绝无任何残渣,连一粒米都不会遗留于碗壁,用过的碗在阳光下干净得闪闪发亮,光洁如洗,好像不曾用过。我记起小时候常常惊叹于这样极端的“干净”,醉心于自己的“杰作”,不忍破坏一坨米粥的整体造型,好像它是一坨金子,更不允许自己浪费一点粮食,哪怕是那样微小的金黄色的一粒小米。

有人问,食德在哪里?食德就在那只喝过粥的闪闪发亮的碗里吧。(竹杖芒鞋)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