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脚踏实地奔小康足音铿锵——金秋青城迎来脱贫攻坚“收获季”

拿着老照片,对比新生活

异地搬迁,村民住进窗明几净的房屋里

2020年10月17日是第七个“全国扶贫日”,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这个日子的到来更有了收获的意味。金秋十月的青城,处处涌动着脱贫攻坚的热浪。

有了“及时雨”

决战脱贫信心足

这一年,随着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发力,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也有了长期深入农村、了解扶贫工作的经历。在这期间,最令人感动的是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他们就好似贫困户的“及时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政策,及时帮扶生产生活。

前不久,我市土左旗毕克齐镇银匠房村,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见到了在职9年多的村党支部书记申如意。“今年大棚蔬菜销量咋样?有啥困难没?”申如意每次来到脱贫户樊丽蓉家时都要询问。2013年樊丽蓉的女儿被查出白血病,家庭因病致贫。申如意得知她家的困难后,不仅给她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而且还为她申请到了3万元的无息贷款,樊丽蓉就用这笔钱搞起了蔬菜大棚。经过帮扶,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樊丽蓉现在已经成功脱贫。

申如意的例子是扶贫干部的一个缩影,用他的话说:“扶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作为扶贫干部,只有下辛苦,才能见实效。”今年以来,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加大倡导“一线工作法”“闭环工作法”,常态化开展干部“三帮三助三走访专项行动”等,全市121个党政军警单位、242家包联企业、2283名驻村干部、万余名包扶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的良好格局。

特色种植养殖

志智双扶脱贫困

《张三占的养羊脱贫记》《一把苜蓿草一捧脱贫金》《“扶贫猪”拱起大井沟村贫困户幸福路》《养牛户的春天贫困户过上“牛”日子》……今年以来,呼和浩特晚报曾刊登了许多依靠种植养殖而脱贫的村民故事,讲述了我市因地制宜,用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依托企业带动的扶贫实例。

托克托县河口管委会碾子湾村的脱贫户刘仲仲就是依靠特色种植养殖而脱贫的典型例子。刘仲仲的妻儿先后患癌,这让并不富裕的刘仲仲一家因病致贫。对此,相关部门为其施行志智双扶,提供给刘仲仲养殖方面的技术技巧,帮助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如今,走进刘仲仲的家,院子里的家禽栏里有三四十只不同品种的鸡鸭鹅,而在院子外,是一圈山羊和一圈猪仔。刘仲仲以售卖农畜保证了自己的收入。与此同时,扶贫组让刘仲仲利用政府以奖代补资金入股美源现代渔业公司,每年可获得产业分红3400元。除此外,他还可利用闲时去往企业打零工,赚工费,以此达到多渠道扶贫增收。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创新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培植发展食用菌、马铃薯、设施农业、小杂粮、紫花苜蓿、甜玉米、草产业、扶贫林果基地,以及奶牛、肉羊、肉牛、肉驴、生猪养殖等特色种植养殖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同时鼓励扶持贫困户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兴办产、供、销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地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订单种养、保底收购、共建基地、入企打工、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提升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

搬出贫困圈

奔向便捷新生活

“过去我们住在山沟沟里,出入不方便,农作物收成差。做梦都想过上有明亮房子住,还能有收入的日子。现在,这梦实现了。”新城区古路板村脱贫户崔春蓝说。

有句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事实上,在土地贫瘠的山区,有很多“养不了”人的水土,因土壤和气候问题,农作物收成不佳,农民的温饱都成了问题。又因为地理位置较远较偏,人们出入山区不便,也使得他们的生活实在不易。“十三五”时期,2016年、2017年,自治区下达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任务2936人。经过近4年的努力,我市全面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346户2936人的搬迁任务,共建设集中安置点(6户以上)22个,集中安置1012户2292人,分散安置334户644人,搬迁任务全部清零,彻底改变了搬迁贫困户2936人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生活生产条件,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同时,通过生态扶贫,我市还持续加大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力度,积极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公益性岗位,积极争取生态补助加快脱贫,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助力脱贫。如此一来,山区的人搬出了山区,其在山区里所拥有的土地退耕还林,得到了长期补偿,人们的生活自然向着富足奔去。

医疗扶助

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疾病,是拖垮很多家庭的一大因素。因此,医疗扶贫是脱贫攻坚中一项重要工作。

连日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就见到许多我市医疗扶贫的受益者。在回民区东乌素图村脱贫户付存保和罗凤鲜家,夫妻俩养的几十只鸡即将被订购一空,此时正乐呵呵地和邻居唠家常。而这样的场景,在过去是不曾有的。由于妻子罗凤鲜患有癌症,本就不富裕的家因此而一贫如洗。相关部门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精准扶贫,主要从医保上入手,为其报销了90%的医疗费。在医疗上不再犯愁,两人对生活有了奔头。后来,村里给他们添置了“扶贫鸡”,经过两年的养殖,有了固定收入,两口子再不用为医疗费发愁。

“量了血压、血糖,今天早上吃了点饭,血糖就比平时高了点,血压正常。”玉泉区小黑河镇乌兰巴图村72岁村民林二兰说。过去,林二兰儿媳患重病,无钱医治,有时候一天连一顿饭都吃不上。村里得知情况后,特别针对因病致贫的人家给与了诸多实际帮助,从医疗补助和报销等各方面,尽力做到90%的补贴。

没有了无底洞般的医疗费负担,日子自然好过了起来。近年来,我市通过持续强化基本医疗保障,构建“县乡一体、以乡带村、分工协作、三级联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实施“基本医疗、大病补充、医疗救助、健康保险、政府兜底”和“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医保报销体系,贫困人口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达到86%,家庭医生签约率、慢病患者年签约率均超过99%。

各项扶贫政策持续发力

确保脱贫攻坚落到实处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了解到,除了以上的种种扶贫办法,我市还有许多扶贫政策。

教育扶贫方面,我市通过持续强化义务教育保障,大力推进控辍保学,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开展“雨露计划”,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行动,全市1018名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义务教育保障,156名学生享受中职高职教育补贴,260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得到资助;在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方面,我市按照“A、B、C、D四类等次”识别体系开展全覆盖排查,对居住C类和D类房屋的,以拆除重建、改造加固、房屋置换等方式,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在消费扶贫方面,我市正开展一批专项行动,通过企业与农户联手,借助电商平台,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

据悉,2014年,全市识别贫困人口24896户60659人,贫困发生率为6.1%;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6.1%下降为零。可以说,我市助力脱贫攻坚的“组合拳”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为首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许多贡献!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许婷

[责任编辑: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