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让中秋节文化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一年中秋又至,无论人们身处何地,团圆和相思总能在心头触碰,激起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情愫。

中秋节,发轫于唐代初年,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望月怀思是其重要的文化标签。在千百年的历史嬗变中,始终牵引着中华儿女的情感归依。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不断积聚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情感意蕴和浪漫的文化气息,在这一天,人们回家团聚,一起吃月饼、赏月亮、赏桂花、尝鲜果,这些共同的文化活动,绘就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塑造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追求。

期盼团圆,诠释责任与担当。

中秋节是个团圆的日子。中秋节像是一个纽带,连接着远方的亲人和家乡的距离,不管身在何方,思念都会成为彼此沟通的桥梁。节日到来之际,我们不妨多花些时间陪陪家人、朋友,为他们烹制几道可口的菜肴,或者结伴旅游观光,一起去郊外赏月……这些做法,既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又充满温情。清淡交往,真情流露,温暖他人,给自己一方净土,也给社会一片风清气正。即便由于工作等原因,我们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但同守一轮明月,也要记得打个电话、发条短信或微信,互致问候,哪怕远在天涯,心与心也会近在咫尺。

中秋节也应该想起一些无法与家庭团圆的人。此时此刻,我们会想起三十余年如一日与妻子王仕花坚守开山岛的王继才。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此时此刻,我们也会想起维和战士申亮亮,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实,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他们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家国之思,激荡理想与情怀。

中秋团圆总会激起思乡思国情怀。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在美国学习深造的钱学森正和伙伴们正在欢度中秋节,对祖国的思念,因为节日的到来而愈加浓烈,他毅然决定放弃国外优渥的物质生活,突破重重关卡,回到祖国怀抱,为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钱学森家国情怀最真实的写照。

离家在外的人都有一份乡愁情怀。乡愁是余光中诗中“窄窄的船票、浅浅的海峡”,是席慕蓉笔下“清远的笛、没有年轮的树”,是苏轼诗词“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中织进“馅”内的情与思。不管身处何方、所为何事,中秋圆月高悬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激起思乡思国情怀,寄托依恋家国的情,照亮思乡念亲的眼,指引归家团圆的路。

浓浓中秋味,悠悠家国情 。中秋佳节,是诗意的浪漫,更是丰富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我们期待着与家人团聚,也会思念一些无法与家庭团聚的人,更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家国情怀的正能量,让中秋文化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之际,中华儿女共赏一轮明月,共品一种家国情怀,凝聚无限奋斗伟力,才能不负这盛世,不负这新时代,砥砺奋进、团结拼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刘向东)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