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分享丰收味道 | “中国薯都”迎丰收

编者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丰收”是底气。稳粮安农,端牢自己的饭碗,应对国际上的风险和疫情带来的挑战,就有了坚实底气,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就更有毅力。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和安。

又一年丰收节。乌兰察布大地上,从400万亩马铃薯到200万亩燕麦,从红胡萝卜、西芹到小麦、大白菜,自西向东,由南往北,红绿金黄雪白,田野上一派收获的希望。

丰收已成定局。

▲在希望的田野上,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德包图乡七支箭村村民在自己门前的麦场收拾着丰收的小麦。


昔日“穷根” 今日“富矿”

在乌兰察布40%的耕地上,收割机来来回回,数不清的马铃薯翻滚着。立足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小土豆”成了“大产业”,一条从研发、种植、加工到物流营销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将土豆从这里送向国人餐桌,递进全国两会现场话题,更送往世界。“中国马铃薯之都”日渐响亮;

200万亩燕麦铺满了大地,金灿灿,沉甸甸。作为全国燕麦黄金产区,乌兰察布已发展成国人的“健康厨房”。“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从科研、种植,到加工、销售,当地围绕燕麦、杂粮杂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中国燕麦之都”实至名归。从莜面到麦片,乌兰察布燕麦时尚了,有国际范儿了;

中旗的红萝卜、商都的蔬菜、前旗的西瓜、兴和的胡麻、凉城的小麦……昔日除了马铃薯啥都长不好的荒凉之地,如今成了全国三大冷凉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带着露珠的萝卜青菜,分分钟运往首都。

这是一年里最忙碌的时刻。忙也甘美,越忙心越安。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大榆树乡民丰种业种植基地的万亩马铃薯喜获丰收。

集宁区马莲渠乡东园村,65岁的杨胜利摘下一颗颗硕大的卷心菜。今年市场行情好,他种的一亩卷心菜,能净增收5千元。“饭也吃,苦也吃,老了老了,年年都丰收。”1955年出生的杨胜利,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也即将见证全面小康的胜利。

弹指一挥间,旧貌换了新颜。

天冷风大,长久磕绊着乌兰察布的脚步。11个旗县市区,10个曾是贫困旗县,深度贫困人口一度占内蒙古的46.2%。

如今,把短板做成优势,特色化的现代农牧业已成为乌兰察布实现跨越发展的坚固支点。

65岁的张效玲没有料到,家乡土地除了马铃薯、小麦还能长出更值钱的东西。而眼前,超市能买到的,她们的大棚也能种。“以前亩产1000斤小麦才收入三四百元,改种冷凉蔬菜后,每亩地平均收入5000元,尖椒、洋葱这些紧缺蔬菜每亩能收入上万元。”张效玲说。

▲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乌素图镇的红萝卜喜获丰收,带动当地群众从事挖、洗、装、拉运等工作,月收入可观。

作为乌兰察布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贫困人口40%的收入来源于冷凉蔬菜。全市最后7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对科技的信仰可改天换地

改天换地的背后,是乌兰察布人对科技的信奉。从实验室到田地,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

实验室方面,在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的支持下,2012年成立了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在研发新品种同时,研制冷凉蔬菜专用机械,使种植户的劳动效率提高10到20倍;

田地方面,每年选聘600余名科技特派员沉入一线,围绕农牧业主导产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科技服务。

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吸纳了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农人,他们为乌兰察布农村发展带来全新的生产模式、市场观念和创新活力。

“白甜、黑甜、双色,都是大丰收!”察右前旗海富村,种了十几年玉米的李军今年第一次收获水果奶油玉米。从田间运回车间,再经过高压清洗、无菌塑封,这些品相更好、价格更高的玉米就要开启它们的全国之旅。

▲3月26日,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郭晨慧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销售马铃薯。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80后郭晨慧卖掉北京的房子,返乡卖起马铃薯。别人的土豆,用车拉,用麻袋装。她的土豆,有“衣服”,走邮路销往全国。几年下来,她做强了土豆,也做强了胡麻油、莜面、牛肉干等特产。2019年,公司线上交易额达800万元,线下1500万元,带动800户贫困户受益,她的家乡察哈尔右翼后旗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土豆公主”,成了郭晨慧的新名字。这是乌兰察布人对她的致意。

给马铃薯建一座雕塑

土豆,是乌兰察布人的乡愁。饥荒时,它养活了他们。在新时代,它带来新希望。

在9月20日举行的邮政“919电商节”上,100万斤 “后旗红”马铃薯,搭乘中国邮政快车,销往全国各地。销售100万斤马铃薯可以让一家扶贫龙头企业、一家合作社、500多户农牧户受益。在北方马铃薯批发市场,可以带动200户贫困户参与集体分红,直接间接带动务工人员265人增加收入。

这只是土豆大军的一小撮。

地图上,一条绵延250公里的东起兴和县、西至四子王旗的马铃薯产业带,它清晰地标记着乌兰察布的位置:国家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2019年,全市马铃薯产业产值达40.3亿元,同比提高9.7亿元,在产业扶贫中效应凸显。

土豆不再是贫穷和饮食单一的象征。随着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和地区、走向10多个国家,乌兰察布马铃薯成了“网红”。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人的乡愁。在四子王旗鲁红道村的地里,土豆收割机正在收割熟了的“金蛋蛋”。

农安天下,种为基石。种子是现代农业的基石,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马铃薯作为国人餐桌上的第四大主粮,把薯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关乎国人的饭碗。

内蒙古希森种业商都组培中心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组培中心,每年能繁育马铃薯脱毒苗1.5亿株,可年产原原种(繁殖良种的基础种子)3亿粒,向全国提供优质脱毒种薯300万吨。

“马铃薯的产量、质量与种薯密切相关,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受病毒侵染,植株病毒病会逐年加重,造成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降低。”组培中心车间主任张晓萌说,“我们做的事,就是把种薯病毒去掉,防止马铃薯退化。”

2019年,四子王旗、察右前旗成为第二批国家马铃薯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端好自己的饭碗,乌兰察布责任重大。

这两天,一项投票刚刚结束,它再次标刻出乌兰察布人对马铃薯的情感。为了给“山药蛋蛋”建雕像,政府不仅聘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操刀设计,还在微信上组织了一次全民评选。在两套方案中,42%的投票者倾向第一种方案,33%的人偏向第二种,也有23%的投票者认为两种方案都衬不出乌兰察布的“山药蛋”气质。

首都的优质农牧场

要致富,农民必须富。让所有贫困群众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小康路上,谁都不能缺席。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三岔口乡,手捧新采的雪菊,邢云云心里敞亮。

察右前旗三岔口乡,雪菊迎来采摘期。67岁的邢云云一大早就奔赴金色的“花海”。等太阳升高了,花就采好了。手上,身上,是雪菊花淡淡的清香。年初,老伴儿去世,儿子抑郁症加重,贫困交加的邢云云四处找不到活儿。最后,村里一家雪菊采摘基地向她敞开大门。“多亏村里有个好产业,真心为咱们老百姓着想,我这日子才算缓了过来,才有了盼头。”

有了奔头的乌兰察布人,眼光放远了,脚下的路更宽广了。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这句乌兰察布人都知道的口号,不仅押韵,也很贴切。

两地相隔300多公里,随着京蒙帮扶项目的深入和经济生活往来,乌兰察布渐渐成了北京的优质农牧场。2019年,全市“三品一标”农畜产品及马铃薯、杂粮杂豆、特色产品、乳品、肉品、蔬菜等七个大类44家企业优质品牌农特产品,进京销售累计实现4.03亿元。

随着高铁开通,从乌兰察布进京时间缩短至1小时50分钟。乌兰察布现代农牧业的计划表,排得更满了。

疫情催生的“新农业”

同样的秋日,不同的欢歌。化德县1.9万亩大白菜丰收了,绿油油的菜地里,十几个村民忙着砍菜、精选、分类、打包、装车。种植大户李飞云说,受疫情影响,从年初至今,许多村民没有出去打工,都在菜地里务工。“今年种了400亩大白菜,每天至少能吸纳十几个村民务工。”

就像没有什么能阻挡秋天的收获,疫情也挡不住乌兰察布兴农的脚步。

冬末春初暴发的疫情给经济社会向前的车轮按下了暂停键,却也激发了人们“化危为机、危中寻机”的劲头。借“直播带货”东风,乌兰察布的企业家、小商贩、扶贫干部,甚至政府官员都当起了主播,在镜头前坦然吆喝:“咱们的马铃薯,倍儿脆、倍儿香、倍儿甜!”

这么一来,产品销量反而同比暴增了,扶贫助农有了好抓手,一系列品牌在市场上有名气了……

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今年7月9日,中国农影北方互联网实训基地暨乌兰察布互联网营销产业孵化基地在乌兰察布落成,“直播经济”在乌兰察布有了大本营。

▲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七台镇西坊子村的洋葱种植基地里,成袋的洋葱准备装运,远销外地。

农业兴、百业兴。在乌兰察布,丰收的远远不止土地。站在丰年的这一端,回望那一端,乌兰察布不会忘。她结结实实挨过贫穷的滋味,更懂得丰收的甘美,粮食的珍贵。

广阔的土地上,农民忙着收割,装满一年的粮仓;城市里,一场舌尖上的革命在悄然进行,保卫每一颗粮食不被浪费。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条战线吸纳了酒店、餐馆、食堂、小卖店,提供“半份菜”、提醒“您点多了”正成为共识和日常,人们宴请不再以“盘子多少、大小”论英雄,吃多少点多少,吃不了兜着走是新风尚。

下一步,乌兰察布将开通举报餐饮浪费专栏,市民可拨打12315举报餐饮浪费,市场监管部门将定期选取典型案例予以曝光。

▲今年葵花也丰收了。在乌兰察布丰镇市官屯堡乡后营村,农忙间隙,农民们席地而坐,谈论着葵花的收成情况。

农民的丰收,不仅是农产品丰收,也不仅是收入的增长,还要有宜居的生活环境、丰富的乡村文化、留得住的乡情。

一反过去凋敝、寂寞、老龄化的常态,如今,在乌兰察布,村里人的节奏不比城里人慢。除了务农,还要忙庭院经济、乡村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绿树绕村、道路整洁、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是让城市羡慕的诗和远方。

斗转星移,四季轮回。薯都丰,百姓安。这一年的丰收节,属于农民,也属于每一个辛劳工作、勇敢生活的人。在这何其艰辛的一年,收获土地,收获知识,收获智慧,收获一往无前的勇毅。这才是丰收的真意。

岁稔年丰,家国同庆,幸甚至哉。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姚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