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节约小粮食 彰显大智慧

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时开始,粮食就注定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根基。从古至今,朝代更迭,时代变迁,作为民之天,国之基,粮食的地位从未被撼动过半分。粮食就是强心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从1949年建国开始,就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长期致力于建设农业基础性地位,维护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到今天能够把14亿国人的饭碗稳稳地端在自己手里,十分不易,成之惟艰。

饭碗端得稳,而且端的好。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菜系众多、菜式精致、食材精良、味道精美,“舌尖上的中国”当之无愧。而中国人的舌尖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舌尖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明明是每个人从小就开始铭记的道理,不知何时起却悄悄遗忘了,餐饮浪费之风盛行,来之不易的粮食变成了需要处理的厨余垃圾。似乎不去高档的大饭店不足以匹配自己的身份地位,没有满桌的剩菜剩饭不足以体现待客之热情,饭后打包更是没面子、太小气的行为。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给出了一组数据,消费环节,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11.7%,大型聚会食物浪费率38%,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约为700亿斤,总计将近浪费了近一半中国人一年的口粮。“与舌尖上的中国”赞誉相比,中国人舌尖上的浪费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中国的粮食已经多到可以随意挥霍浪费的程度了吗?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从食饱衣暖的物质追求开始向精彩充实的精神追求转变,但是仍然要看到,中国依旧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距离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浪费的同时,是否看到为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国家出台了多少惠农政策,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农业科研人员前赴后继经历了多少次科研实验的失败,尤其在今年新冠肺炎的冲击下,多少农业专家、农业专业大学生等奔赴春耕一线支援春耕生产,在面临沙漠蝗可能入侵的情况下,多少相关人员严阵以待,防蝗保粮。联合国粮食机构发布,在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关系、自然灾害等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的大趋势下,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人口数量可能由1.35亿人增至2.65亿人,而我国在夏粮总体实现丰收定局的基础上,力争秋粮也能获得好收成,这其中有多少艰辛不言而喻。

节约小粮食,彰显大智慧,中国的粮食再不能浪费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

要建立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对于个人而言,更要形成节约意识,采取N减一等点菜新模式,落实光盘行动。招待近朋远友,热情并不靠大饭店、多餐盘来体现,三五位好友,两三盘小菜,对坐品茗,倾心交谈,宾主尽欢。要舍弃死要面子的不良习惯,量力而行;要杜绝摆派头讲阔气的浪费行为,勤俭节约。真心要靠真心换,殊不知越注重外在的物质行为,越难以拉进双方的距离,相交莫逆。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家长要以身作则树榜样,学校要宣传教育长引导,切实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良好的家风校风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让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精神瑰宝代代相传,继承发扬。让“中国人的舌尖”匹配上“舌尖上的中国”,以厉行节俭的美德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让每一粒粮食都能散发出最原始的香味,走上中国人的舌尖,成就当之无愧的“舌尖上的中国”,彰显出大国智慧。(杨 玲)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