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每个人都有追求“诗意生活”的权利

“忙个小营生,写诗几小令,粗食小浊酒,平头小百姓。”柴米油盐、粗茶淡饭,这首略微押韵的《四小歌》是一个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出自咸阳兴平一小店老板之手,因为经营着一家豆腐脑店,熟悉的人都称他“豆花诗人”。(9月8日《华商报》)

“豆花诗人”的诗作,从形式上看以古体诗为主,那么按照评价古体诗的意境、格律等等标准,他的诗歌也许算不上多么高明,但是却胜在语言朴实、贴近生活、接地气,所以多年以来,不但为他自己,也为他经营的豆花店积累了很多“粉丝”。其实,有没有粉丝,乃至有没有人欣赏,对于这名叫邱建厂的“豆花诗人”来说,也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精神家园,一份精神追求。

而这方精神家园和精神追求,对于“豆花诗人”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对每天单调、重复、枯燥生活的一种调剂,更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寄托。 由咸阳的这名“豆花诗人”,很容易让人想起前几天引发网络热议,同样来自陕西的农民工李小刚。这名叫李小刚的工地农民工,依靠一副标准的“播音腔”朗诵《再别康桥》等经典名篇而赢得了网友的一片叫好,甚至引起了央视主播海霞的关注,希望有机会和他进行朗诵业务上的交流。

邱建厂和李小刚,一个写诗,一个读诗,他们都来自社会基层,却因为对一份业余爱好的坚守而赢得了外界的关注与掌声。诗歌对一个豆花店店主,朗诵对一个工地农民工,显然都是充满诗意的存在,而最让我们动容的,恰恰就是在一个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可以让任何一个人都有追求“诗意生活”的权利。因为写诗,“豆花诗人”的生活除了一日三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为读诗,“工地朗诵家”的生活除了柴米油盐变得更具生机与活力,尤其是他们的视频、故事被媒体报道以后,还赢得了外界的鲜花和掌声,这就是追求“诗意生活”而生活给予他们的馈赠。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他们用写诗、读诗装扮自己的生活,我们一样也可以。  (天歌)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