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让“软法”硬起来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健康委近日向一家花鸟市场开具了3万元的控烟违法场所罚单。这是2017年3月1日《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正案生效实施后,上海执法部门开出的首张“顶额罚单”。这则新闻之所以受到关注,大部分原因在于3万元的罚款力度,似乎超过了人们对此类处罚的认识和想象。

近些年来,为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创造良好公共场所卫生环境、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我国各地都在不断加大控烟力度,相关部门协同监管,公众与媒体积极参与,形成了控烟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在一些控烟重点难点场所,比如餐饮单位的包间、娱乐场所、商务楼宇、综合商业体等,仍存在违规现象。

这些场所公共性都比较强,如果控烟措施在此类地方不能行之有效,一则会损害到更多人的身体健康,二则难免让人觉得控烟法规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软法”,中看不中用。同时,这些地方的管理者囿于利益考量,面对部分吸烟的顾客,往往是“禁烟标志贴好”“禁烟提示说到”,至于顾客能否听得进、做得到,就不管不问了。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行为长期存在的话,管理者和顾客眼中哪里还“看得到”禁烟法规。新闻中提到的这个花鸟市场就曾经有过“前科”,且屡教不改,所以收到了“顶额罚单”。当然,罚款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震慑和教育违法违规吸烟者,让他们感受到“软法”并不软。

法律其实没有软硬之分,所有的法律都是有强制力作为后盾的。人们口中所谓的“软法”,针对的往往是需要重塑人们生活习惯的领域,比如公共场所控烟、垃圾分类等,更加强调运用道德自觉、舆论监督等相对较为软性的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强制的力量。由具体新闻说开,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精细的依法治理,不仅需要打击违法犯罪保平安,更需要调教人们言行举止促文明。为此,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善用各类治理工具,让“软法”硬起来,让全社会的行为更规范。(凌锋)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