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退役不褪色 换装不换色 ——八一建军节,讲述退役军人不变的初心

退役51年的老兵——苏丑旦的退役军人证明书。 苏如娜 摄

刘哲在田间地头。刘哲供图

电力“蜘蛛人”——郑璐。乌海电业局供图

写一幅字,送一份情。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疫情期间,许多退役老兵坚持值守。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本报记者  苏如娜

明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

广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军营保家卫国,维护着祖国安全与稳定;走出军营投入到祖国建设发展中。广大退役老兵用坚守和汗水诠释了退役不褪色的“中国军魂”。

“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这是老英雄张富清无私奉献的身影,也是千千万万退役军人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真实写照。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退役军人的先进代表。他们戎装在身时不负使命;解甲归来,为民造福。他们在不同岗位上的默默奉献,彰显中国军人的本色。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讲述他们不变的初心。

为民造福 不忘初心  永葆本色

73岁的邢璋生是社区特色党支部的一名普通党员。年轻时曾服役于解放军三十师,部队里曾代理司务长、代理排长,两次受到连队嘉奖,退役后分配至一通厂做钳工和保卫工作。邢璋生坚信为国奉献、为民服务,是军人的本分,是军人的初心。

“单位里有啥事我们都喜欢找老邢,家里需要帮忙他也从不含糊。正吃饭呢,一叫他,他放下碗筷就过来了。”老同事这样评价他。

退休后,邢璋生并没有感到失落,反而觉得有了更多时间“能干点啥”。外出时,发现井盖丢失,老邢立刻拿东西做上标记;道路上,看到有酒瓶、砖块等障碍,老邢马上拾起放到路边;小区里,谁家门窗、家具坏了,老邢带工具上门帮着维修。

邢璋生居住的一通厂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多年来,小区一直没有物业,卫生没人打扫、安全没有保障、路灯不亮。借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东风,邢璋生和支部的老党员义务管理起了小区的卫生和安全,并挨家挨户找居民商量安装路灯、天然气管道入户的事儿。

“即便上了年纪,咱退役老兵,也不能掉链子,我要争做一块儿有用的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邢璋生说。

退役老兵“不掉链子”,年轻退役军人更是凡事都愿往前冲。春节期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期间我市数百名退役军人们冲在第一线,守护着家园。

张伟1997年转业,但军人的本色却没有随时光流逝而褪去。在全民防疫战打响后,他主动请缨在天顺小区当起了志愿者,办证、量体温、排查出入人员,每天都要完成两班6个小时的执守任务

退役军人吴堃坚守在防疫一线,从2月3日至2月19日,他在防疫值守点值守17天,累计时长134个小时。那段时间,吴堃白天到盛世社区所辖的小区值守,晚上又在海南区税务局防疫值守点——25公里运煤专线值守。即便在休息时间,他也不停歇,承担起了疫情防控政策宣传、公共场合消毒、抢运救援物资等任务。别人问吴堃图个啥,他说:“这不就是退役军人应该做的事儿嘛。”

记者了解到,1月31日,当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市爱心协会联合组建“应急救援突击队”时,短短一天多时间就有280多人报名。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全市300多名退役军人抢干“急、难、险、重”工作。无紧急任务时,他们分组值守在140多个小区、6条进出市区道路卡口,为我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甘于奉献

淡泊名利   质朴无华

1964年,他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入伍参军,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参军5年时间里他曾为抢回农民的存粮冲进火海、参加过全国大阅兵、写下过出国参战书,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留下了一段难忘记忆。1969年,他放弃了更好的转业机会,听从祖国号召支援西北,来乌海成为一名煤矿工人。38年的工作中,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喊过一声累,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仍坚持下井工作。他始终默默奉献,物质上毫无所求。他就是一名退役51年的老兵——苏丑旦。

早些年,井下工作条件艰苦,每天上班苏丑旦都是一顿饭顶8个小时。“一是带着水、饭下去,难免耽误工作,也没时间吃;二是家里人口多,粮票有限,我少吃一顿,孩子就能多吃一点,咱总不能因为家里粮食不够跟组织要吧。”苏丑旦说。2006年,他离休了,可思想却不离休,继续书写精彩人生。

在乌海许多人都熟知一个名字——乔高磊。2012年,他怀揣着梦想来到乌海,抱着“退役军人就该多帮帮别人”的想法,2013年4月,他牵头成立了乌海市爱心协会的前身——爱心团队。乌海市爱心协会以组织、宣传、举办爱心公益活动为目标,协会的成立吸引了一大批爱心青年,其中退役军人是“主力军”。作为市爱心协会会长,多年来乔高磊组织开展了帮助失学儿童、资助贫困大学生、帮扶尿毒症患者贫困家庭、关爱敬老院长者等几十项公益活动。2018年1月7日,乔高磊在市人民医院遇到了5岁的小嘉乐,因严重冻伤造成孩子双脚7个脚趾被截肢,此时,孩子父母已无力负担高昂的药费。乔高磊立刻组织协会为小嘉乐筹集善款78190.28元,这笔饱含爱心的善款温暖了小嘉乐的生活。70岁的孤寡老人贾桂荣靠捡破烂生活,30平方米的小屋早已破旧不堪,难以抵挡风雨的袭击。得知情况后,乔高磊和志愿者为贾奶奶修缮房屋,和泥、砌墙、粉刷房屋,在乔高磊的带领下,两天后贾奶奶的家焕然一新,老人家高兴得合不拢嘴……

“组织这个协会图啥?”协会成立7年来,许多人都曾问过乔高磊这个问题,事实证明他唯一“图到的”就是更多人的幸福,和人们对乌海公益环境的称赞,对退役军人的肯定和信赖。

坚毅执着

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

从战壕里的摸爬滚打到铁塔上的攀爬检修,退役兵的转型并非“脱下军装,换上工装”那么简单。从一个普通退役兵到输电处处长,郑璐的“逆袭之路”是乌海退役军人成长成才的一个缩影。

2003年,郑璐从鄂尔多斯武警部队退役分配到乌海电业局输电处。刚到单位时,郑璐两眼一抹黑,啥也不懂。“当过兵的人不能服输!”郑璐暗下决心为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要让自己在最短时间里成为技术能手。

工作时间里,郑璐跟着输电处的师傅学习操作规范。业余时间里,他争分夺秒地读书学习,十几本电业技术书籍,都被他翻烂了。工作起来他更是卯着劲儿的干。2010年3月,在库棋线带电作业安装防鸟刺。由于线路在离城区较远的旷野,需要在野外搭帐篷、挖炉灶,连续作业。几天后,等同事们送来香喷喷的炖羊肉时,郑璐却一说话嘴唇就流血,饭也吃不成。看到他抿着嘴,笑也不是,说也不是,送饭的同事心疼地哭了。10天后,没洗脸、没换衣服像“野人”一样的郑璐完成任务回到家,一进门,媳妇差点没认出来。

凭着锲而不舍的劲儿,从零开始的郑璐干遍了输电的所有岗位,完成了化茧成蝶的“蜕变”,从一名初级工一跃成为全国电力行业的技术能手,成为输电处“全能型”的领军人物,先后两次获得了内蒙古电力公司职工技能大赛第一名。2009年,他当上带电作业班班长,2011年当上输电处副处长,2014年,在入职的第11个年头挑起了输电处的大梁。期间,郑璐荣获“全国优秀复转军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6年率队荣膺“北疆楷模”,2017年获得“第五届全区道德模范”称号,2019年,他又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这些年,郑璐攀爬踏行在百米高空,把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人本色,转化为电力战线严细过硬的职业操守。

刘哲2005年12月从部队退役,他先后在海勃湾区环卫局、行政执法局、社会体育管理服务中心工作,2018年3月,由海勃湾区委组织部选派为巴音乌素村的第一书记。

白天,他奔走在贫困户家中,一户一户地摸底核查,在路边、在田坎、在地头与村民们聊天拉家常话农事;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开会研讨脱贫办法。晚上,他在台灯下埋头整理建档立卡户资料,详细记录贫困户的困难情况。没多久,刘哲就把全村176户354人的家庭情况摸了个透。

2018年,在刘哲与村“两委”的牵头下,巴音乌素村增加了4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当年年底,村集体经济就从0元达到了75000元,村民的日子好起来。这让刘哲分外开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不断提起:“从今年开始年收入就能有20万元,两年就达到了这个程度,还是挺让我有成就感的。”除了努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刘哲还意识到“扶贫先扶志,致富靠自己。”在入户摸底时,为了解贫困户想法,刘哲总会耐住性子、慢慢沟通,和村民交心谈心;对困难群众,他会三天两头嘘寒问暖,送去关心和问候,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宣传扶贫政策时,他总会多问上几句“你家里还有什么困难”。两年来,刘哲帮助身有残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徐玉飞重拾信心,发展奶牛养殖;帮助患有慢性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兰荣申报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帮助他养羊、养鸡增加收入;为乡村道路安装100盏太阳能路灯;对全村耕地实施节水灌溉。

如今,巴音乌素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自豪能为建设富裕乡村、美丽乡村、文明乡村贡献一份力量。”刘哲说。

火热的青春留在军营,辉煌的人生还要续写。从曾经一身戎装,到如今投身各行各业,军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早已融化为他们一生追求。部队的优良作风,烙印般刻在他们心里。他们传承着红色精神,深深明白,当一个“好兵”不是几年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品格,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军歌”。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