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农民夜校“教学4+”点燃乡村新希望

□李方慧

盛夏傍晚的高温余温还未散去,突泉县太平乡的“农民夜校”就亮起了灯。近年来,太平乡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入推进“扶贫扶志 新时代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创新农民夜校“教学4+”模式,提升参学群众的内生动力、感恩意识、脱贫本领,激活乡村夜生活,点燃乡村新希望。

教学内容“点菜+配菜”配齐“营养餐”

“黄书记,看我家这牛壮实不,上次听课的时候你给我们讲了肉牛的饲养,这次你再给我们讲讲肉牛的防疫。”赛银花村村民樊广良说。在赛银花村的农民夜校课堂上,村民围坐在一起听着赛银花村党支部书记黄银昌分享养牛经验。“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增离婚冷静期30天,小孩充值大额游戏款可退款。”马吉拉湖村课堂上,检察院干部为村民讲解着民法典。

农民夜校课堂坚持百姓“点”什么讲什么,缺什么“配”什么。授课内容既有农民群众“点”的种养殖、就业技能、农村电商等实用技术,又有“配”的政策、文化、法律法规等理论“大餐”,实现了传授富钱袋之门道,又配套富脑袋之营养,真正符合群众的口味。

教学力量 “专家+能人”拉齐“起跑线”

“唐老师来了!”五三村村民口中的唐老师,是中国气象局的高级工程师唐红艳。太平乡依托中国气象局帮扶五三村优势,在全乡建立了以唐红艳为首的农业技术推广师资库,定期“送教”上门,主讲气象助农服务。同时各村依据村实际情况组成种养能手师资库。

农民夜校师资坚持既邀请党员领导干部、业务骨干、技术专家来讲解,又邀请群众信任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致富能人来交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北京教授的课,也能学到种养“土方法”,真正符合群众的需求。

教学模式“课堂+田间”汇齐“充电桩”

“老许,我这大蒜苗长得壮实不?”“老许,你看我这个垄沟间距咋样?”太平乡五三村村民们聚在张立祥家的大蒜园子里,与本村的种蒜能手许贺春探讨种蒜技术和心得。

农民夜校授课坚持理论知识与田间地头现场操作紧密结合,以村党组织活动场所为主,在田间地头、农户炕头、种植基地等现场开展培训,真正贴近群众的生活。

教学成效“评学+评教”补齐“新法宝”

“我们一起学习了果树栽种,今天课后请各位学员结合所学,回家看看自己家的果树,有啥问题咱们再一对一沟通,也请学员在评教表中写上建议,我再改进提升。”马吉拉湖村的刘老师说。

农民夜校坚持“学”与“教”的双向成效考评方式。每次授课后,老师要对学员进行知识巩固提升,加强理解应用,具体问题具体指导。参学群众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也要进行综合评价,把“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的评判标准体现到农民夜校的生动实践中,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