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大青山沿线致富忙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7月23日,时隔5年刚刚解除封山的圣水梁景区内凉爽怡人,景色秀丽,虽是工作日,游人仍络绎不绝。圣水梁景区山脚下,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面铺窑村占地200亩的蒙菊茶生态园内,村民李文忠正在采摘蒙菊,金灿灿的蒙菊装满布兜,远处是大青山前坡翠绿的山色。当日,记者走访了大青山前坡沿线的面铺窑村、水墨村、水泉村、保合少村,土地上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大青山前坡沿线村民,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积极劳动改变生活,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面铺窑村:特色种植助农增收

“到了收获的季节,这里500亩连片都是红辣椒,那边200亩都是金色的雪菊,郭兰窑新村以北道路两侧,树莓挂果,百合盛开,喜迎四方宾客。欢迎你们到时候再来,采摘雪菊和树莓,欣赏圣水梁美景。”在面铺窑村,驻村第一书记史平指着500亩绿油油的辣椒苗,展望收获时节,有些兴奋的邀请记者到时再来。

2017年,史平第一次来到这个呼和浩特市北郊的小村庄,就任第一书记。当时,面铺窑村村民以务农、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全村612户居民,有75户是贫困户。响应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村领导班子根据本村自然环境,利用本村在政府征地植树中不宜种树的闲置地,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带领贫困户脱贫,与全体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史平指着面前的500亩辣椒地,自豪地告诉记者:“我来的时候,这里都是荒地。”据史平介绍,2019年,面铺窑村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订单种植红辣椒,村民以土地和现金的方式入股,土地按每6亩一股,现金每6000元为1股。三天时间,有44户村民参与了土地入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39人;现金入股的村民为28人,入股资金共计270000元,村集体入股资金为30000元,合作社68人,全部为本村村民。

村民郭计明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过去我们种玉米、小麦,一亩也就能收入400~500元,现在种辣椒能收入1000多,我的四亩地能收4000多,收入翻倍。郭计明也是看中了订单农业的优势,才将自己家中闲置的土地拿出来种了红辣椒,“再打点儿工,再收入点儿,一年下来就两三万了,生活挺好了。”郭计明高兴地告诉记者。

除了带动村民种植蒙菊、辣椒、树莓、百合,史平还积极引导村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利用圣水梁景区的客流优势,带领全村百姓发展采摘经济,农家餐饮、住宿,多渠道多元化发力,带动全村200余人本地就业增收致富。

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水磨村:庭院经济正当时

驾车沿101省道向呼和浩特市东北方向前行,小井沟生态园的入口处,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水磨村,白墙青瓦,入眼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徽式村落风格的庭院。医疗室、活动室、太阳能路灯,村庄内,各项配套设施齐全。

沿路而行,记者走进十八号院农家乐,老板罗兰枝把记者迎进小院,院内小桥流水,别有洞天,几张餐桌凭栏而设,桌上品尝着美食,窗外满眼的山野风光。据罗兰枝介绍,她所经营的农家院大约有300多平方米,最多可容纳100人同时就餐,最近,每周末都能坐满,一年毛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

“这些年政策好了,从土房子搬进了小二楼,做饭也用上了天然气,尤其是老百姓看病,越来越实惠。”村民张文娇告诉记者。与罗兰枝同住一条街的张文娇,早些年一直在各大饭店打零工。2017年,张文娇家的小二楼装修,她和丈夫把小院改成“农家乐+民宿”的格局,从“五一”到“十一”,短短几个月就赚了数万元。

张文娇说,随着新农村建设改造完工,房子焕然一新,村里的路平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起来,生意越来越好。除了市区一些人举家出游,还有山东、北京、台湾等地的游客,元旦和春节还接到不少订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村民都像张文娇一样,当起了小老板。说起村里的变化,水磨村书记兼村长白银焕表示,水磨村过去90%的房屋都是土坯房,下雨天漏雨,村里的道路泥泞不堪。从2012年开始,水磨村启动新农村建设,2015年完成改造,共建起167套独栋小二楼,同时又融入了江南徽式民宅风情。赵长城遗址、小井沟生态园、虎头瀑布等旅游景点皆在水磨村范围内,位于水磨村北的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是该村发展旅游产业的一大优势,每年有超过40万人次来此登山、郊游。所以,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村民们在村里办起民宿,搞起旅游,如今家家户户都买上了小汽车。

很多村民还将闲置的房屋出租出去,每年租金一份收入,打工一份收入,上了岁数的人,还能领到国家补贴。水磨村的庭院经济促进了村民增收,也难能可贵的把村里的年轻人留在了村里工作,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水泉村:集体经济凝聚致富力量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水泉村,位于保合少镇的最东侧。“过去我们离城区较远,出入也非常不方便,再加上村民思想比较保守,总觉得农民就只能靠天吃饭,村民的收入确实不高。”水泉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刘伟告诉记者,“经过我们反复研判,决定以‘村委会+合作社+党员+村民’的模式,引进种植中药材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带动发展农村休闲观光旅游业,振兴乡村,促进村民增收。”

刘伟把记者带到村里的QQ农场,看到记者对QQ农场很好奇,刘伟笑着介绍说:“这是现在我们村里的致富项目之一,我们把17亩地分成56个格子,市民可以花2000元认领一片地,地里种什么由市民自己决定,收成也全归市民,还可以体验采摘,就像游戏里的QQ农场一样。”

如果把QQ农场看做是水泉村的小项目,那么,杭白菊种植就是村里的大产业。2018年底,水泉村开始筹建杭白菊种植项目,2019年4月开始接水、铺滴灌种植菊花苗等同步进行。2020年5月水泉村将村西整理出的225亩土地已全部种植杭白菊,与内蒙古福满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待9月份成熟后进行收割出售。

“现菊苗长势喜人,预计7月普遍怒放开花,预计每年每亩增收2400元,全年预计收入540000元。从始至今,水泉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杭白菊种植基地的劳务全部是本村村民或邻村村民,困难户优先安排。进入采摘期时,预计村民每天的劳务费80元至120元。”刘伟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种植杭白菊,水泉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村民入股的方式,“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村民以现金的方式入股。成立合作社总投资50万元,村委会投资占总投资20%,村民入股占80%。该项目的实施极大的提高村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同时也可增加土地生产效率,提高农产产量。通过就业帮扶雇佣本村贫困人员3名,在册贫困户如郭保平,每月工资3000元,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精准脱贫。

除了杭白菊的种植外,水泉村整理租用全村空闲房院27处、56间,计划建设游客接待中心、餐厅、文化教育大院、民宿等一系列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保合少村:发展石墨烯技术种植冬季蔬菜

赵二俊与他的石墨烯板

“目前,因为环保要求,呼和浩特市大部分的大棚到了冬天无法供暖,只能闲置,蔬菜一到冬天,贵的厉害。如果使用这种可以调温的石墨烯板,就可以实现大棚的冬季恒温,同时也符合环保要求。市民冬季的菜篮子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了。”7月23日上午,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保合少村的塑料大棚里,赵二俊这样告诉记者。

赵二俊口中的石墨烯,是一层薄薄的黑色面板,成片的相连的挂在大棚里,通电后可以发热,同时还会释放负氧离子,杀死大棚里的害虫,让果蔬远离农药生长,做到了有机无公害。

赵二俊是一位残疾人,但做起事业来一点不含糊。3年前,他在一次展会上发现了解决大棚冬季采暖的石墨烯板,熟知农事的他立刻看出,这是解决呼和浩特塑料大棚冬季采暖问题的重要渠道。为了验证石墨烯板供暖的可靠性,他在保合少村租了2个大棚,研究起了冬季蔬菜种植。

“你别看现在黄瓜便宜了,到了冬天能涨到7块钱一斤,我的大棚年产黄瓜3万斤,即便按年均4元每斤的平均价格来算,一年也能卖到12万元。大棚冬季供暖的电力成本是40多元每天,安装石墨烯的材料费大约是每个大棚1万元,即使把乱七八糟的成本都扣除,每个大棚一年也能收入7~8万元。”赵二俊告诉记者。他认为,用石墨烯板在冬季给呼和浩特市的塑料大棚加热,种植反季蔬菜,一方面解决了农民冬季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呼和浩特市民冬季吃菜贵的问题,真可谓一举两得。

去年冬天,赵二俊种植的黄瓜和西红柿已经摆上首府市民的餐桌,谈起自己的愿望,赵二俊笑着告诉记者:“希望利用石墨烯板技术,农民冬天能够增收,市民冬天能够买菜少花钱。”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王树天

[责任编辑:韩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