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追“古风”莫成叶公好龙

“李商隐是谁?竟然抄袭我偶像写的《夜雨寄北》。”某网友的“天真一问”,引来不少围观。被指出错误后,该网友接着解释,自己不知道李商隐这位“冷门诗人”。

这一乌龙令人捧腹,但仔细想想,近些年类似的笑话并不罕见。就拿“引经据典”的古风歌词来说,有人吐槽“飞鸟各投林”的现代感太强,有人抨击“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纯属辞藻堆砌,言语中透着一股对“假古风”的嗤之以鼻。不知道曹雪芹和李清照若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与之相对,则是一些人对真“假古风”的推崇。就拿传唱度颇高的《凉凉》和《盗将行》来说,旋律固然都不错,但“枕风宿雪多年,我与虎谋早餐”之类歌词,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眼不识泰山也好,为攀古风强凑词也罢,本质上都是叶公好龙。传统文化魅力十足,向来爱好者众。尤其是随着一批古偶剧、宫斗剧的流行,许多粉丝被剧中人的礼仪、扮相、台词等元素吸引,成了古风爱好者,开始穿古装、学民乐、读诗词、逛展览。一些文艺创作者投其所好,推出了一批类型化的作品。这不失为一件好事,只是从现实来看,其中的水分很大。诚如上述种种,与其说他们喜欢古风,不如说他们喜欢以古风装点自我形象。谈爱情,就搬出“情深缘浅”“似水流年”;谈事业,就动辄“败帝王”“斗苍天”;谈悲伤,就换成“孤风冷月”“不诉离殇”……甭管用词对不对、语法通不通,自己已陶醉在一副满腹经纶、多愁善感的文艺形象里了。

让古典流行起来,很多时候确实离不开时代表达。但文艺创作不等于胡编乱造,遵从原意、规范用法,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广大古风爱好者不可能个个成为专家,但既对诗词歌赋颇有兴趣,何不从戏说的历史、仿写的歌词里跳出来,读一读原文原著,品一品历史沧桑。了解李清照的颠沛流离,更能读懂“绿肥红瘦”背后的问者情多、答者意淡;读罢贾史王薛的南柯一梦,更能明白曹雪芹笔下“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怆苍凉。说到底,古典文化不是风一般轻飘,“古风”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浮光掠影的气息。以知识底蕴为支撑,才能真正分辨妍媸,收获精神愉悦。腹有诗书,又何愁没有文艺气质?(崔文佳)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