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东站南路“海绵道路”吸收和利用雨水率达到80%左右——雨水如何尽量多的留在北方城市里

“通过吸收、过滤、净化,尽可能多地利用好宝贵的雨水资源,对我们这样一个北方干旱城市是非常重要的。以目前已经完工的东站南路为例,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率能达到80%左右,小雨、中雨基本全部吸收,雨水实在太多吸收不了,就导入附近的景观河道,让雨水尽量多的留在城市里。”近日,随着东站南路完成施工通车,东站南路作为我市第一条具有比较完备雨水收集系统的“海绵道路”吸引了不少市民的注意。昨日,记者采访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设计师李明,听听他是如何设计“海绵道路”的。

“作为北方城市,在呼市以‘海绵城市’理念设计‘海绵道路’是有一些难度的,不但要考虑雨季来临后道路吸收和储存雨水的问题,还要考虑冬季结冰的问题。雨水中泥沙杂物多,如何清理地下雨水管网,是否方便后期雨水管网维护都要综合考虑。”采访中,李明对记者说。

“海绵道路”到底和普通的市政道路有什么区别?李明告诉记者,市政道路的最主要功能是保证交通,道路要平整、结实,容易维护,下雨后要能够迅速排走积水,不发生内涝。“海绵道路”就是在普通市政道路的基础上增加吸收、过滤、净化雨水的地下管网系统,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施工,把原本顺着市政道路直接流到地下雨水管网的雨水先一步存储和吸收。

我市的道路都能改造成“海绵道路”吗?李明告诉记者,改造“海绵道路”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是已经建成的老旧城区周边道路不适合进行“海绵道路”改造,因为老旧城区绿地少,地表硬化区域多,这些区域如果地下泥土吸收太多雨水,可能导致建筑物地基变形。第二是“海绵城市”中建设“海绵道路”吸收的雨水只是占很少的一部分,要想充分利用好雨水,城市的建筑和地下地上配套设施都要进行系统改造,需要很多部门配合。目前呼市比较适合改造“海绵道路”的区域最好周边有大量的绿地、公园,例如呼和塔拉路就是一条非常典型的“海绵道路”,不需要进行地下管网改造,道路两侧大量的绿地可以吸收大量的雨水。

采访中,李明拿出一张东站南路的示意图,他告诉记者:“一般市政道路的机动车道地下有雨水和污水管网,雨季为了排走雨水不形成内涝,机动车道都是中间高两边低,让雨水能快速流到路边的雨水井里。在设计‘海绵道路’的时候,我们把道路中间和两侧的高度差增加了1%,这样机动车道收集雨水效果就增加了。对于人行道的设计,一般道路设计方式为靠近机动车道一侧高,‘海绵道路’设计则相反,同时增加高度差,是为了让雨水尽快流到绿化带中。人行道地表采用透水水泥铺设,地基采用吸水效果最好的碎石铺设,机动车道一侧增加地基防水设计,防止机动车道地基吸水过多引发路面塌陷。‘海绵道路’人行道下的雨水管网和普通道路的地下雨水管网不同,增加了加快吸水、储水和净化系统的设施,雨水进入这些设施后会首先流入路边的绿化带,滋养绿化带里的植物。绿化带水量饱和后,雨水顺着管网流入道路两侧的公园,滋养公园里的泥土,让公园泥土大量吸收雨水。如果雨水还有很多,公园也吸收不了,多出来的雨水才会顺着市政道路下的雨水管网流到最近的景观河道里。在没有‘海绵道路’的时候,公园只能吸收固定区域的雨水,而在‘海绵道路’的管网帮助下,附近几条道路区域的雨水都可以汇集到公园里,大大增加了公园绿地的储水量,雨水也能更加充分地利用起来。目前东站南路作为‘海绵道路’的试点,利用雨水的效果在80%左右。利用好雨水能有效减少道路两侧绿化带、公园绿地后期养护的成本,公园土地湿润了,还能存储不少雨水,公园绿地里的树木花草也会生长得更好。”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徐达明)

[责任编辑: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