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金山嘎查的春天 ——自治区扶贫办派驻扎旗金山嘎查驻村干部郝金龙帮扶纪实

□董一鸣

四月芳菲,我到扎赉特旗宝力根花苏木金山嘎查采访,采访对象是今年34岁的驻村干部郝金龙。    

郝金龙是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的一名普通干部。2016年,也是这样的春天,他被组织选派到金山嘎查扶贫,成为驻村帮扶队员,历任金山嘎查第一书记、宝力根花苏木党委副书记(挂职)、扎赉特旗扶贫办副主任(挂职)。    

由于地域原因,同是春天,呼和浩特春风拂面,樱花盛开,春光烂漫;宝力根花苏木金山嘎查仍有些许春寒,树枝柔软了些,暖意中夹着凉风,向阳处小草刚刚冒出嫩芽。    

初见郝金龙,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交谈之后,发觉他是那样的有条理和沉稳,工作练达程度超越了他的年纪。郝金龙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市人,军人世家,自己也曾有过一段光荣的军旅生涯。    

一见面,看见他还穿着薄薄的棉袄,问他:“有多久没见过呼和浩特的春光了?”    

“4年多了,兴安盟的春天着实挺冷。”他呵呵地笑着,“冬天更冷,不过,多穿点儿,没啥事儿。”    

“为什么会离开大都市,选择扶贫事业,而且走到最基层?”    

郝金龙的回答还如军人般干脆利落:“服从、执行,责任重于泰山。”    

从29岁到34岁,4年多的青春时光,从繁华的都市到最偏远落后的村庄,每年工作日都在300天以上;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再从村南头回到村北头,有时,每天都要走上好几个来回……谁家的牛粪在路上没有清理,谁家的院墙掉了一块砖不整齐了,谁家的母牛产犊了,谁家的狗叫了,谁家的鸡鸣了,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他比村民们更清楚。    

习近平总书记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郝金龙作为一名内蒙古自治区厅局帮扶兴安盟的扶贫队员,他做到了,他的尽职得到了组织上的高度认可与满意,他的尽责得到了村民们的深切爱戴与拥护。

一、  为有源头活水来    

贫困,就如没有硝烟的战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目标的进程中,有多少人投入战斗,多少人冲锋在前……有多少人以忘我的情怀追逐人民的梦想,用热血点燃信仰的熊熊之光……    

时间回溯到2006年3月。    

兴安盟是革命老区,由于地理、自然等原因,多年来,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贫困,成为兴安盟的基本标识。如何让兴安盟“摘贫帽”“拔穷根”?如何让百姓摆脱贫困共同富裕起来?这是压在各级党委政府案上的一块巨石。    

2006年3月,为加快兴安盟脱贫进程,尽快缩小发展差距,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全区137个厅局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兴安盟。带着特殊的感情、特殊的责任,他们用真情用实干,用心血用汗水在革命老区、在兴安大地谱写了一曲曲“守望相助”的动人乐章。    

2011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定点帮扶兴安盟扎赉特旗宝力根花苏木金山嘎查。    

金山嘎查地处兴安盟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较差。金山嘎查辖2个自然屯,面积33平方公里,总户数220户,总人口670人,耕地11221亩,水浇地3600亩,林地3200亩,草地1260亩,牲畜总头数20000头(只)。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298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自治区扶贫办党组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与金山嘎查“两委”班子共同研究,坚持因地制宜,从破解主要问题出发,综合施策,确立了“规划先行、项目支撑,强基础、扶产业、提素质、真脱贫”的工作思路。    

春天的辛勤耕耘,换来的是秋天沉甸甸的收获。    

金山嘎查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40%下降到2020年的清零,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2470元增加到现在14000余元……金山嘎查稳步实现整村脱贫,大踏步地向着乡村振兴目标前行。    

在这丰硕的成果里,年轻的扶贫队员郝金龙功不可没。

二、挂在门把手上的熟鸡蛋    

2016年5月,经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党组研究决定,选派年轻干部郝金龙为新任驻村帮扶队员,继续定点帮扶金山嘎查。    

接到这个沉甸甸的驻村任务时,时年29岁、参加工作后一直在机关工作、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女儿才1岁的郝金龙忐忑不安。    

他怕自己牵挂年幼的女儿与年迈的父母,更怕给工作繁忙的妻子增加更多的负担;他担心自己能力有限干不好,会辜负单位领导及同事的期望与重托;他更担心自己这个汉族干部对蒙古语一窍不通,能否在工作中在情感上为蒙古族村民们所接纳。

但是,军人出身的他,天生有一股热血男儿的豪气与勇于担当的豪情,他想,既然党组信得过他,他就没有理由推脱,他更要履行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 “下基层、为脱贫、献青春”的凌云壮志。    

郝金龙安排好家中的一切,从繁华都市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完全陌生的金山嘎查。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郝金龙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群众,了解村情,理清驻村工作思路。    

金山嘎查95%以上的农牧民都是蒙古族,村民戏称身为汉族的郝金龙为“少数民族”。初来乍到的郝金龙在村民眼里,就是一个大城市来的毛头小子,20多岁,文质彬彬的,不会说蒙古语,肯定啥也干不了。待不上几天就会打马回山了,来住几天也是装装样子。没想到的是,天生倔强、行伍出身的他,身上偏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深深知道,作为扶贫系统选派的驻村队员,既要履行好职责,又要担负起责任,帮助金山嘎查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责任非常重大。他从事扶贫工作近10年,熟知扶贫政策、精通扶贫业务,身后又有自治区扶贫办的鼎力支持。所以,不管村民们怎样猜测他,他都暗下决心:一定要履行好驻村帮扶干部的职责,不辱使命,争当精准扶贫的排头兵!    

沉下心后的郝金龙,克服了生活条件差、语言不通等困难,把全部精力放在驻村帮扶工作上。白天,他挨家挨户做贫困情况调查;晚上,和村干部开会沟通,研究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语言不通,就学语言,每天,至少和村民们学上一句蒙古语,把最简单的日常用语学会。现在,他已经能简单地用蒙古语和村民们交谈了,村民们说的话,他都能领会得非常明白。村民们也越来越喜欢这个“少数民族”。 他开玩笑地说:“我对他们管理严格,他们不满意时,背后用蒙古语‘嘀咕’我,我都能听懂,当然,更多的是满意的‘嘀咕’。”    

时光如白驹过隙,4年多的时间,1000多天与村民的朝夕相处,有着太多难忘的故事。    

在金山嘎查,“挂在门把手上的熟鸡蛋”就这样悄悄地流传着。    

由于工作繁累,郝金龙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病症,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高血压、颈椎病。并且,结肠也出了毛病。    

2017年10月,他做了结肠手术,身体还没痊愈就回到村部。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加了一张1.2米的木床,就是他的家。    

那天,没等他打开家门,就看到门把手上挂着的一袋熟鸡蛋,不知是哪位老乡偷偷地来看他,怕他不收,就把鸡蛋挂在了门把手上。郝金龙说,老乡们知道他的“脾气”,从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去他们家里做客,也总是自己带上烟酒之类的礼物。他说,看到这一袋熟鸡蛋,他热泪盈眶,所有的孤独、所有的委屈都烟消云散,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人心换人心。当百姓们看到郝金龙是真的脚踩泥土、身上流汗为他们寻找富路时,真正地接纳了他,并被他的真情感动着。    

54岁的贫困户包天星在没遇到郝金龙时,对生活充满了绝望。郝金龙第一次看见包天星时,包天星正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晒太阳,他身子斜靠在房门口,板结的头发长到了脖子根儿,看似好几个月没洗了,满是皱纹和污垢的脸没有一点生气。随同入户的嘎查干部说,老包以前在村里是个很好的人,在几个弟兄当中对母亲最孝顺,但就是因为一场病把他搞成眼前的模样。他病了以后,妻子嫌他拖累自己,跟他离了婚,一儿一女也随妻子走了,剩下他和老娘相依为命。不幸接踵而至,他的病刚好,老娘又因患脑梗而瘫痪在床,生活又给了他重重一击。    

听着嘎查干部的讲述,郝金龙的心里也受到了重重一击:这是一个典型的因病返贫的案例,自己一定要帮他,更何况他如此孝顺母亲。在郝金龙的眼里,孝顺的人就是有良心的人,有良心的人就一定懂得感恩,一定要帮。    

包天星被驻村工作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郝金龙特意安排他成为自治区扶贫办厅级领导的对口帮扶户。为了帮扶包天星增加经济收入,驻村工作队带着自治区扶贫办领导们捐赠的资金,在包家院里新建了猪圈和配套的板房鸡舍,并发放3头猪仔和100只鸡雏。生产资料有了,生活也就有了奔头,老包整个人变得精神了起来,头发也理了,衣服也洗干净了,每天忙里忙外,眼睛里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    

金山嘎查老百姓的院子都很大,包天星家的也不例外,正适合发展庭院经济。郝金龙同嘎查“两委”班子找他商量后,决定帮他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协调当地红酒企业,免费提供葡萄苗,冬季定点回收。方案定下来以后,买苗搭架。很快,几排整齐的葡萄架就搭起来了,老包的院里,有猪、有鸡、有葡萄架、有菜园,变得生机勃勃。    

瘫痪在床的老母亲是包天星生活的另一个重心,老人已经大小便失禁,老包很大的精力都花在照顾母亲上。郝金龙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为了减轻老包的负担,专门跑到苏木,买了好多老年人专用的尿不湿送了过去,让他能够腾出手来发展生产。一来二往中,郝金龙了解到老人爱喝奶茶,但家里的条件又实在是不允许,他便专门去买了方便冲喝的奶茶粉,看着老人喝了奶茶后满足的神情,郝金龙开心极了。    

在包天星的心里,还压着一块石头,那就是儿子还没有回来。媳妇走了,儿子也跟着走了,丢下他一个人,他想儿子却又说不出口。郝金龙看出了包天星的心思,亲自去找到他的儿子,父子情深,儿子也想爸爸,可是回来也没啥营生。他突然想到了村里刚成立的农机修理站,现在正缺人手,如果能把这个孩子送出去学习修理,回来既有了技术,又能照顾家里,两全其美。有了这个想法后,郝金龙又去找孩子做思想工作,孩子表示很愿意去,也愿意回来。  

包天星高兴极了,他是打心眼里感谢郝金龙,活了这么多年,在亲人都抛弃他的时候,是这个驻村帮扶干部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样的好干部,谁碰上就是谁的福气。    

包天星每天都会过来看看这个年轻的病人,郝金龙让他别再来,他也不听。就连郝金龙回呼市了,他也要在晚上过来瞅瞅。郝金龙心里很着急,他这次回来,是准备利用“十一”假期做个手术,医生早就说过他的病情不能再拖了,但有时这扶贫的活儿,就是离不了人,一忙就拖到了“十一”。假期结束第二天,郝金龙捂着还未完全愈合的伤口,匆匆地回到了金山嘎查。包天星听说郝金龙回来了,想带着东西去看他,碍于郝金龙的警告,便只好“迂回作战”,一大早起来,将前一天刚收的鸡蛋煮了十几枚,装在袋子里,蹑手蹑脚地来到郝金龙的门前,把这袋子鸡蛋挂在门把手上,“迫使”郝金龙收下。郝金龙看到这袋鸡蛋,心一下暖和了起来,身体也轻松了许多,提在手里的这哪是鸡蛋啊,这是一颗滚烫的心,一颗饱含着贫困户对自己默默支持与理解的朴实的心。他决定破一次例,收下这袋鸡蛋。    

在驻村工作队大力帮扶下,包天星风雨飘摇的家,越来越有生机,现在已经完全实现脱贫。

三、62个“红手印”,只为留住他    

在宝力根花苏木,有这样一份特殊的文件:     

《关于申请郝金龙同志继续留任金山嘎查帮扶的报告》    

自治区扶贫办:    

你办驻村干部郝金龙同志自2016年5月26日到任后,历任宝力根花苏木党委副书记(挂职)、金山嘎查第一书记。克服了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身体疾病、语言不通等困难,紧紧围绕全村工作,深入贫困户调查摸底,认真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帮扶点,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结合“两学一做”教育,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两年来平均每年驻村300天以上,真正做到了“派得出、驻得住、帮得起、真扶贫、扶真贫”。目前任期已满,特此申请能让郝金龙同志继续留任金山嘎查帮扶。    

原来,2018年6月,是郝金龙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结束的日子。他刚刚收拾好行李、交接完工作,人还没离开嘎查,两页摁满了62名村民红手印的申请书已经先他一步被寄到了自治区扶贫办。    

“在他的帮扶和指导下,我们嘎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贫困户脱了贫,日子越来越好,现在他任期结束了,我们舍不得他走,为了金山嘎查的发展,我们恳请上级领导让他延长帮扶时间,继续带领我们脱贫奔小康。”申请书上字数不多,却句句实在。    

接任金山嘎查第一书记的包宝山是第一个摁下手印的人。他说:“帮扶干部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我们亲眼看到了嘎查的变化,让郝书记留任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今年60岁的村民孟繁海在申请书上郑重地摁下了自己的手印。在孟繁海的小院里,牛壮猪肥、鸡鸭成群。    

孟繁海是金山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伴儿身患残疾,女儿在读大学,全家收入仅靠30多亩玉米地,生活拮据。2017年,他依靠着郝金龙帮助选定的庭院经济项目,打了个“翻身仗”。    

“我家能脱贫,多亏郝书记给张罗的这些家禽家畜, 3头牛犊卖了2万元,小笨鸡卖出6000元,加上土地的收成也不错,还有我在嘎查当环卫工人的工资,还完了外债,家里已经有存款了!”孟繁海谈起自己的小日子眉飞色舞。     

“拉起悠扬的四胡,歌唱我们党的好政策,脱贫攻坚就是好,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走进村民张腰斯图的院子,乐声飘荡,吃过午饭的张腰斯图正在练习自己创作的好来宝《党的恩德和我们的生活》。    

扶贫扶智,郝金龙组建了篮球队、广场舞队和蒙古四胡民乐队,丰富了嘎查的日常文化娱乐生活,调动了群众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前拉四胡是在愁中打发时间,现在拉四胡是脱贫后发自内心的喜悦,我创作这首好来宝,就是想歌颂党的好政策,感谢郝书记的付出。如今,不用郝书记每天督促,大家都知道要靠着自己的劳动改变生活,可有干劲儿了!”日子越过越好,张腰斯图难掩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在金山嘎查党支部书记、主任邵红星眼里,郝金龙是他脱贫攻坚的战友,更是基层工作的老师。    

“郝书记来的时候,嘎查里没有一页档案材料,是他一手抓起了嘎查的扶贫档案,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邵红星说,那段时间,郝金龙经常熬夜加班,独自完成了全嘎查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及日常维护。不仅如此,他还统筹兼顾全苏木10个嘎查的扶贫档案,指导全苏木,手把手教学,统一档案标准,提高档案质量,为其他苏木乡镇树立了标杆。    

62个“红手印”犹如62颗滚烫的心,是对郝金龙扶贫工作所取得成就的最高褒奖,感动了自治区扶贫办的领导和同志们,也感动着郝金龙。为了不辜负父老乡亲的信任,郝金龙几乎没有停歇地又回到了金山嘎查,开始了他新一轮的扶贫征程。    

辛勤耕耘必有硕果累累。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兴安盟多家媒体先后到帮扶点采访郝金龙的先进事迹,人民网、《中国扶贫》《实践》《内蒙古扶贫》《内蒙古日报》《兴安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2018年,郝金龙被兴安盟组织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被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区脱贫攻坚优秀驻村干部”。    

四、 “我爸爸扶贫去了……”   

金山嘎查,天格外蓝,云格外白,大街小巷格外干净。你能想象,在我们的嘎查村都有清洁工了吗?都有现代化的清扫机了吗?    

郝金龙说:“每天早晨,牲畜放出去了,我们扫一遍;每天傍晚,牲畜回家了,我们再扫一遍。环境干净了,人就安康了。”    

走街串户大半天的时间,所闻所见,都让我心潮澎湃。金山嘎查真正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标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错过了对家人的陪伴,但没有错过金山嘎查每一天的变化。”回忆这4年多的驻村工作,郝金龙坦言,最大的收获就是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有了这份信任和肯定,他就有了不断向前的动力。他说:“我的任期本是2020年,看来又要继续留任了,我绝不辜负父老乡亲的厚爱,为嘎查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访结束,这篇报告文学也即将结尾。想了诸多总结,却无法平静,于是,我选择了摘录郝金龙的日记,作为我采访的结束。    

郝金龙日记:    

2017年12月3日  天气晴    

深夜无眠,女儿的一句话让我深思许久,顿感愧疚。几日前由于工作关系,我从帮扶点回到呼和浩特市。    

上飞机前和女儿在机场发视频道晚安,女儿睡眼朦胧的说道:“等爸爸回来。”    

每天视频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如此,没当回事儿……    

辗转到家,却见女儿仍坐在沙发上等我,顿时激动,几番亲热下来便问道:“到睡觉时间了,为啥还不睡觉啊?”    

女儿答道:“等你回家哄我睡觉。”深深的内疚感袭上心头。    

第二天,战友得知我回家的消息,上门拜访,闲聊中他逗女儿:“你知道你爸爸每天不回家干嘛去了吗?”    

女儿认真地答道:“我爸爸扶贫去了。”大家顿时大笑:“谁教你的?你知道啥叫扶贫啊。”女儿边吃零食边说:“扶贫就是帮助穷人,我奶奶和我说的。”喜出望外的我亲亲懂事的女儿,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时,女儿跳出怀抱,认真地说道:“爸爸,我也想当穷人。”听到这话,大家都收起了笑容。    

我忽然想到几日前看到的一条朋友圈,其中提到一篇小学生的作文,写的就是长大的理想就是做贫困户……也不管孩子能不能听懂,我很不高兴地对女儿说道:“爸爸的工作就是让别人不当穷人,不当贫困户,怎么到你这还想当,真给爸爸丢人,爸爸生气了……”起身给战友蓄满茶水时,看到了女儿委屈的表情,心生怜悯,战友说:“才多大的孩子,懂什么,你干嘛这么敏感,这不是得了职业病!”    

气氛瞬间变成沉闷,这时,女儿拿着橘子钻到我怀中,说道:“爸爸不生气,我就是想天天看见你,我要是穷人了,你就不用走了……”军人出身的我很少流泪,甚至这些年下来早就忘了眼泪是什么东西,但在这一刻,我实在无法忍住不流泪,瞬间泪奔……这眼泪,是对家庭不能经常团圆的抱歉,是对年迈父母无法时常尽孝的无奈,更是因为对年幼的女儿没有尽到一个父亲职责而愧疚。我不是工作狂人,也有七情六欲,但我把扶贫工作比作保家卫国般的重任,我曾是一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今日,我是一名驻村帮扶队员,就像千千万万的驻村队员一样,我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样才对得起我的家人的支持,对得起自己的使命和良心!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