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赛罕区:小果蔬种植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

“今年咱们村的马铃薯种植扩大到500多亩,按目前最低亩产7000斤算,市场批发最低价8毛一斤,那就是5600元,刨除各项成本2600元,一亩地可以收入3000元!”站在地头,说起今年的好光景,赛罕区榆林镇红吉讨号村党支部书记郭拴枝喜上眉梢。

在红吉讨号村马铃薯种植基地旁,立着块写着“大美红吉薯花开”的牌子,牌子后面连片成垄的农田里,现代化马铃薯播种机正在一条条深垄间来回穿梭,远远望去,经过深翻的棕褐色土地格外醒目。今年的马铃薯种植,熙熙攘攘的“人海战术”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马铃薯自动播种机。播种机每播一趟,能够一次性完成旋耕、起垄、播种等作业,田间地头的“新宠”为马铃薯种植按下了“快进键”。

“去年,赛罕区农牧局拨付了50多万元,赛罕区组织部拨付了10万元,支持我们村‘一村一品’的马铃薯产业,我们用这笔资金购置了从马铃薯播种到收获的全套机械,大大节约了马铃薯的种植成本。今年村集体的农机实施社会化服务,500多亩地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费可以用来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用羊粪和有机肥结合,种出来的马铃薯绿色无公害,口感好,产量高,今年肯定能挣钱!”郭拴枝对记者说。

机械化种植,高科技培育,让村民们致富的心气更高。500多亩的“山药蛋”埋下去,到了收获季节,挖出来的都是一个个货真价实的“金疙瘩”。

“去年我个人种植了20亩,收入不错,一亩地能达到4000元,今年再追加20亩,把种玉米的地全种马铃薯!”说起村里的“金疙瘩”,村民梁珍平赞不绝口。

紧邻马铃薯种植基地的爱心田园里,村民们正在忙活着,伴着轰鸣的机器声,覆膜机来回穿梭在已经翻好的沃土之上,分散作业的村民三五个一组拿着铁锹,紧跟机器的步伐整土压边。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回眼望去,一块块裸露的耕地就穿上了崭新的“外衣”。

地头一位老人正在和几位村民交谈,手还不时比划着。原来这是赛罕区司法局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李海瑞的父亲。“去年,赛罕区南门外小学的孩子们在我们的爱心田园领养了40株马铃薯苗,从这第一批领养开始,周边市民也积极参与,一个多月时间就有1890棵马铃薯被领养,领养收入达9550元。”李海瑞对记者说:“今年,我们计划将爱心田园打造成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和品种,除了西瓜还有黑花生、黑土豆、红土豆、黄豆、萝卜等等。领养后获得的收益,我们用来开展对贫困户的兜底保障工作。这块地我们种的就是新疆无籽西瓜,我父亲有20多年的种植经验,这几天我特意把老人请来,帮助村民们一起种植西瓜。”

李海瑞告诉记者,除了马铃薯种植基地和爱心田园,红吉讨号村还有一项高科技的产业。

芒果、香蕉、朱桔、绿皮红心水晶蜜柚、番石榴、莲雾、百香果……李海瑞带记者来到了红吉讨号村“南果北移”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走进基地如同进入到了一个热带水果园,这里不仅有常见的热带水果,还有许多市面上罕见的奇瓜异果。

在大棚里,记者见到了红吉讨号村主任郭贵平,他告诉记者:“我们从上海请来了专家,指导我们种植热带水果。这里种植的是朱桔,当年结果,是目前口感最棒的小金桔,种植管理简单,四季开花结果,适合观光采摘。”

郭贵平口中的专家是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优品特菜专家朱思浩,他向记者介绍,他们的种植技术3—5年不需要翻耕、除草,用蚯蚓粪作肥料,种植出的朱桔汁多爽口,富含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郭贵平对种植朱桔充满了信心:“目前我们种植了五棚朱桔,每个棚投入的成本大约为15000元,预计亩产6000-8000斤,目前市场上采摘价格不低于68元一斤。如朱桔收益好,我们还会尝试种植更多的新品种,为当地农户开辟一条致富增收的新路。”

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南果北移”项目、有机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贫困户庭院经济……如今,这些不仅成为红吉讨号村民嘴里的热词,更是该村实施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工作的实实在在的举措,无论是马铃薯还是小朱桔,这些小果蔬都拓宽了红吉讨号村群众的增收致富路。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杨彩霞)

[责任编辑: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