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物质刺激非引才长久之道

近日,某地一教师与所属高校对簿公堂。而不过几年前,双方还是“你好我好”,校方以包括房子、安家费、科研奖励政策等在内的大礼包,将这位青年才俊招致麾下。如今,双方闹掰,矛盾就出在人才引进政策的“烂尾”上。涉事老师想要辞职,却面临高达138万元的赔偿款。究竟孰是孰非,相信法律会给出一个公正的答案。

这固然是一个极端案例,但反映出人才争夺大战背景下的乱象重重。给钱、送房、落户口、授“帽子”,几乎是近年来各地高校院所吸引人才的标配。招聘时,个个豪气万分,甚至大有“竞拍”的架势。可到了兑现时,往往免不了这样那样的限制条件。一线城市、知名院校还好说,一些“家小业小”的高校院所招揽人才几乎是倾尽家底。到头来,“日防夜防”,甚至设置令人咋舌的门槛,为的就是留住引进的人才。这背后的心态可以理解,单位也非故意设套,但如果人才和单位貌合神离、互相提防,恐怕也有违双方的初衷。

高校院所不开出优渥的物质条件吸引不来人才,可人才到位之后,仅靠物质条件又留不住。这背后的道理并不难懂。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凭借的是过人的智慧与才干。他们孜孜以求的,显然不止于有房有车,而是在此基础上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尤其是许多高端人才,之所以愿意放弃大都市大公司的职位而“逆行”,就是因为更看重物质条件之外的事业空间。这个意义上,待遇或能吸引人于一时,但事业平台才能留住人。行政服务的便利度、制度环境的宽松度、地域文化的匹配度等等,都将直接决定一个人才能否发挥出最大价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古至今,人才都是战略资源,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目前,许多城市都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正将金融、科技、信息等高精尖行业作为发力重点,高校院所更是借上了政策的东风,迎来“黄金时代”。我们乐见各地以及高校院所摩拳擦掌、招揽人才,这是对知识的尊重,是发展活力的体现。但必须提醒一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个精细化、常态化的工作。善于倾听人才的心中所需,既以硬件免除其后顾之忧,又以软件助力其梦想实现,才能迎来人才红利的充分释放。(崔文佳)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