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赏析

                                                                    《清平乐·村居 》诗意画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一、简介作者,讲几个有关作者的故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他的诗词表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诗词是吟诵祖国河山的。读者从下面的几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生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与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1.少年时立志恢复中原。

北方被金人占领后,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被逼在金国任职。但他始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常常带着孙儿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所以,辛弃疾少年时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志向。

2.参加耿京揭竿起义的队伍。

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非常痛苦。山东农民耿京领头揭竿而起,声势浩大,狠狠地打击了金兵的气焰。这时,同是山东人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队伍。耿京和辛弃疾精诚团结,打了好多次胜仗。很快,起义军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于是,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以便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恢复中原。

3.活捉叛徒张安国。

辛弃疾接受南宋的使命归来途中,得知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他悲愤至极,便挑选了五十名勇敢健壮的将士,立即骑马飞驰到驻有几万人的敌营,如入无人之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活捉了叛徒张安国。辛弃疾把张安国捆在马背之上,又带到南宋朝廷面前斩首。那年,他才23岁。辛弃疾写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虽然写的是别人,但恐怕也有弦外之音。

4.一心报国,而壮志未酬。

辛弃疾南归以后,开始还受到皇帝的重用,他也曾写过《美芹十论》《九议》等,向皇上献上战守之策。但由于当时掌权者多为投降派,结果辛弃疾被弹劾卸职。从43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20年之久。后来虽然又被起用,但终于没能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志向。辛弃疾逝世时是68岁,谥号“忠敏”。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