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东大一条街

小城有四门,东西南北。过去绕水环城,每个方向都有进出城的门户。后来城墙不再,地理名字却留下了:东门、北门、西门、南门。

东门旧地,汇集水陆码头铁路客货,是个交通嘈杂之地,南来北往人也多。北门是去省府门户,客运频繁。因而东门和北门多聚集平民食客。

北门城角要道,在那个年头呼啦啦拉起许多简易红棚。一到傍晚亮灯,红彤彤一片。噼里啪啦灶具点火声,热油后锅勺激烈碰击声,人声鼎沸,川流不息。小城人称这里为北门大排档,不知谁酒后好事,嫌字多拗口,简称了“北大”。一呼百应,“北大”在小城出了名。黄昏遇友人,吆喝整一碗,去哪?“北大”呗。

这番景不长,城市拆迁拓展。于是烟火处,换成了栋栋高楼和芳草萋萋的城市街头公园。

与北门遥相呼应的东门大排档,也在同期拉大旗般风风火火,成为城市平民热地。称呼相应省略为“东大”!以至于一次发小回乡,吆喝着要接地气,撸个串,拼个卤味盘。同行者破口而出“东大”!那么理直气壮。发小惊奇,东啥大学?

“东大”从街边游击队式红棚开始,逐渐入得厅堂,挂起门户招牌。从屋里到屋外,张罗着一张张座椅。到了晚间,迅速填位,每家每户开始忙碌。

龙虾、煮田螺、卤鹅鸭、卤牛肉、川火锅、烹鱼鲜、熬罐汤还有些小炒时令菜、凉拌鲜,鸡鲜大馄饨,盖浇饭、红烧肉饭等,都是平民家的“土”菜。冬天热着暖锅,夏天的“东大”俨然开怀起来。摞起的酒瓶,一筐筐或者一箱箱,大有不醉不归的样子。

每家食铺似乎都有小城人的拥趸,食客归位,好像各家都有美味秘籍,都藏着拿手活。我喜欢一家挂着渔港招牌的酸菜鱼,鱼片嫩滑,菜酸适度,汤水鲜味,可以在上桌烹饪前设置微辣与中辣。配上水煮毛豆或花生壳,一碟香油淋过的豆腐丝,搭配着卤鸭头,点缀着时鲜素菜,喝酒完全够了。

这是骑友的根据地,以前一众人绕过山地村郭归入城中,天也将晚。总要聚着再美食一番,算是一天完美结局。于是,发现了渔港酸菜鱼,每回频繁来去,也就不需特意点菜。坐定后,店主自会齐刷刷把那些每次必点的菜次第上桌。排档边,挤着一群兴奋的单车和各色头盔。餐尽纷次骑车离开,消失在夜色城市灯火下。“东大”是小城一块平民美食之地,谈不上就餐环境优越。尤其夏日,城市高温,街头一角,蚊虫侵扰,当美味中气氛大于一切时,可以毫无顾忌般汗流浃背,可以半醺状态下,稍作停顿,抬眼打量一下火红的夜市。顺着左手油腻的指间,剥去红色虾壳,露出鲜辣的虾仁。右手再举起泛着泡沫的啤酒,碰杯,一饮而尽。

城中的“东大”是亢奋的,它只不过是平民美食激情,一种原始不加修饰,或者如镜头中那种低饱和度的影调,红不是赤红,蓝也不是瓦蓝,黄不是鹅黄,泛着旧的色彩。像王家卫电影中特有的影调,渲染着对一座城上美食的青睐,诠释着自己对一座城的直觉。

如同,我们去一座城,不去公式化的酒店,而混于街巷之间。那种烟火气也许更能贴近对一座城的感悟和理解。欢喜与否,乐趣在心。(杨  钧)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