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嫩豆荚·长豆面

我的家乡清水河多山地、风爽、阳光充沛……适宜种植豌豆。

仲夏,一坡坡一梁梁茂盛的豌豆田翠色欲流,缀满蝴蝶形小紫花的豌豆蔓,婀娜多姿。

几场透雨过后,花蒂根底长出状如“小刀”的嫩豆荚,它是大田作物中唯一可以生吃的一种。“虚宝宝”的时候,不管是锄田的放畜的走道的还是顽童,也不管出于口渴饥饿还是尝鲜。撞上豌豆地就毫不客气地摘上几把,剥开荚皮吃掉水灵灵的豆籽,再将荚皮反折,撕下脆脆的“荚肉”放在嘴里大嚼,满口生津,汁味无穷。

豌豆荚长成“白背背”的时候,豆粒的面质已有六七成,最适宜煮着吃。农家的灶台里,柴火舔着黑铁锅底,豌豆荚在沸水里“嘟嘟囔囔”哼吟着,鲜味溢出屋子,诱发着村街上人们的胃蕾。此时的豌豆荚也是馈赠城里人的佳品。

伏天,豌豆成熟了,满眼杏黄。忙活儿的人们偶尔趁休息时间聚到一起,就近不管谁家的田里抱一些枝蔓干透的豌豆苗,选一块光踏踏的地皮,点火“噼噼啪啪”烧起来。附近劳动的人们望见腾空的烟火,知道是烧豌豆,便不邀自到。大家席地而坐,拨弄着火烫的灰堆,用食指和拇指捏起一颗颗滚圆而又焦黄的豆粒,搓一搓抛进嘴里。这种野趣,即使只有一次经历,让你一辈子也忘不掉。

新收的豌豆去皮后磨成金黄的豆面,有多种吃法,说土“土”得掉渣,说雅“雅”得讲究。

拌汤。农人劳动归来口干舌燥吃不下硬饭,想汤汤水水地连吃带喝。于是先在锅里煮上土豆条,再用小盆盛适量的豆面,边用勺子滴水边用筷子搅拌,然后将拌成的面圪垯下到滚锅里,加少许作料即可食用。现代人给这种“拌汤”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圪垯汤”。如今这种圪垯汤竟登上了星级饭店的大雅之堂。

抿豆面。在豆面中掺上白面或淀粉,加水搅成稠糊状,铲在架于开水锅上的“抿面床”(木框内嵌一块凿满小圆孔的凹形金属片)里,用匙铲或手掌推压,使面从金属片的孔中漏成两厘米长短的“面虫子”。煮熟后调以炸酱或鸡蛋汤柿子汤肉汤,味道独特。清水河大街小巷的早点铺,多有这种吃食,食客随到店家随“抿”,特别方便。2014年,清水河的“抿豆面”,被列入呼和浩特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豆面。先将八成豆面两成白面以及一定比例的蒿籽在瓷盆里混匀,再用温水和好,揉成像铁饼一样的“面剂子”,表皮涂抹胡油,放在热炕头饧一两锅烟工夫。然后置于木案上用擀杖碾轧,碾到一尺见方时,撒上干面卷在擀杖上继续碾轧。直到像火柴盒纸板那样薄,抽去擀杖切成细细的面条,每根有一米多长,因此称“长豆面”。吃长豆面要熬一小锅臊子,通常以猪肉丁、豆腐丁、香蘑丁、土豆丁为主,文火慢炖得有滋有味。长豆面筋道、柔滑、富有营养,不论逢年过节、迎亲送友、生日满月,都离不开它。因为豆面温脾健胃补气生津,所以长豆面就成为当地妇女坐月子的主打食品。

豌豆面除以上吃法外,还能拨股子、压饸饹、摊凉粉……不管怎么烹制,乡土风味浓厚,情思绵绵。(孙虎原)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