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到自然中寻找最深沉的幸福

《宁静无价》全新增订版

程虹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自然文学(Nature Writing)不同于西方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它是源于17世纪,奠基于19世纪,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从形式上来看,它属于非小说的散文文学,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言之,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这段释义来自程虹教授的经典作品《宁静无价》。

程虹教授任教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从事自然文学研究多年,著作等身,出版了国内首部系统介绍评述美国自然文学的著作《寻归荒野》,翻译了美国自然文学经典《醒来的森林》《遥远的房屋》《低吟的荒野》《心灵的慰藉》等一系列著作。

程虹教授曾应邀在《文景》杂志上主持《重读自然》专栏,对英美自然文学的名家名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评述。2009年,这些文章以《宁静无价》为名结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在这次新版中,作者对章节题名和章节顺序做了适当调整,并在结语部分新增了作者近年来对于自然文学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三维景观”。

翻开书页,我们随作者的笔触走入优美多变的自然世界。

深秋时节,我们来到瓦尔登湖,“宁静的湖面映出岸上多姿多彩的秋色,湛蓝的湖水轻轻地拍打着湖边白色的沙滩,湖边间或长着几簇绿色的草丛,横着一根造型独特、泛白的流木……”一池碧水,几只飞鸟,满目秋色,还有轻轻的浪声与风声,眼前的风景令我们期望追随美国作家梭罗的足迹,去寻求古朴的自然、精神的自由、身心的健康。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梭罗的人生、著作及理念。

随后,我们跟随美国十九世纪女作家西莉亚·撒克斯特来到大西洋上的海岛,“雪白的海鸥高高地飞翔,羽翼上带着阳光。你的目光越过宁静蔚蓝色的海面,看到的是地平线上移动着的点点白帆。”子夜时分,海岛上浮现出“多种色彩交织的夜空:深红、翠绿、橘黄、湛蓝,层层叠叠,颤动着闪现于北部的天空,或许还有天顶的玫瑰色,以及由东向西的一条黄色的光带,仿佛世界是一只篮子,而这光带是它金色的篮柄。”

梭罗、爱默生、西莉亚·撒克斯特、爱德华·托马斯……作者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文学家的深切理解,通过细读原文,带领我们走入近20位英美自然文学经典作家的世界。笔触间既有学者的严谨,又娓娓而谈,深入浅出,在这些寻访之旅中,有作家对大自然的细微观察,有作者对自然文学源流的清晰梳理,更有跨越时空的心灵从大自然获得滋养的感动瞬间。

除了对英美自然文学作家的仔细梳理和介绍,作者还从自然文学角度出发,将美国自然文学作家与中国唐代诗人寒山做了独特的比较,寻找他们精神脉络的相通之处。

“为什么寒山及当代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对山的感情如此地执着?这是因为他们从山中寻到了一种理念。在自然界中似乎山是繁华闹市最鲜明的对比物。能够与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人心浮躁的现代都市相抗衡的是沉默无语、存在已久、蕴意深长的群山。”

作为人类存在的永恒背景,自然对人类文化取向和精神理念的影响跨越时空。作者在深入阐释的基础上提炼出“自然文学的三维景观:风景、声景及心景”,并在自然文学和东方文化之间找到了融通中西理念的契合点。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世间有三籁:人籁、地籁、天籁,“三籁”是古人对“声景”的精辟概括,而现代的“声景”是古老文明之树上舒展的新枝。自然文学中的风景与声景的冲撞产生了心景,而三景之中又蕴含着动与静的冲突,正是这种碰撞与冲突形成了一种有独特形式的美感,它看似分实为合,与东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处。

在对作家作品的评述中,作者还融入了对现代文明的思考。人同时作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同时受到淳朴自然及现代文明两种力量的牵制。在一个“人与自然都趋于物化或者商品化”的社会里,人要摆脱躁动不安的生存状态,必然要去寻求一种“自然、社会与精神和谐共存的强大的生态视野”。

在这个意义上,回归自然不仅是为了求得心灵的愉悦,也是为了重获精神的修复。当我们跟随这些经典作家走向自然、走向外在,实际上是走向内心,走向更加圆满的自我。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在疲惫的夜晚,当我们捧起这本书,我们将在与万物的沉静对话中,重返失落已久的永恒自然家园。(杨沁)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