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践行“四力”冬季走基层】孩子们眼里的炕围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好奇地看着炕围上画着的“游子吟”,齐声朗诵着上面的文字。

“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炕围画。”一位老“画匠”在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着,他就是炕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三铁。12月11日早晨,他受邀来到土默特右旗第一幼儿园,为孩子们上一堂特殊的课。

这些“10后”的孩子出生在城市,从没见过炕围画,却对画在墙壁上的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充满了好奇。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小故事,有的是小说人物,有的是历史典故,生动的情节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在画中驰骋。仿佛看的不光是一幅画,而是一个袖珍的世界。

张三铁说:“我很愿意为孩子们解释、介绍炕围画,让他们了解到这个东西的存在,这是我作为一个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

他还说:“炕围画是我们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因当年农村人的富裕而诞生,也因如今农村人富裕起来,纷纷走进城市而消失,它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见证。如今大家都住在城市,没有人需要画炕围画了,可炕围画没有被遗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让这一种艺术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杨婷 马建荃 郭惠超)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