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兴安盟秸秆综合循环利用串起绿色产业链纪实

秸秆曾是农民烧火做饭、喂牛喂羊的好原料,但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秸秆渐渐失去用武之地,用不上、烧不得又没处扔,成了让农民和基层干部头疼的“烫手山芋”。

为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2016年我盟引入中国炭化技术企业——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聚环保”)的技术,成立爱放牧(兴安盟)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放牧”)。公司自成立以来,生产的炭基肥在顺利还田、满足广大农民种粮施肥需要的同时,实现了全盟范围内秸秆综合循环利用,小秸秆串起了一条低碳环保、加工增值、取之农业又反哺农业的 “绿色产业链”。

秸秆利用 变“废”为宝

走进爱放牧秸秆颗粒仓库,一包包秸秆颗粒被包装好整齐地堆放在这里,等待进入秸秆炭化车间。“这就是从农民手里收上来的秸秆颗粒。”爱放牧集团董事长于哲伟介绍说,公司在建设炭基肥生产车间的同时,根据配套需要,向一些种粮大户提供秸秆造粒技术,方便农户对秸秆进行粗加工。农户将粗加工后的秸秆颗粒出售给爱放牧,便可作为生产生物质炭的原料了。

在秸秆造粒车间,伴随机器的轰鸣声,一粒粒黄褐色、外观如胶囊大小、质地紧实的颗粒,便出现在人们眼前。“这就是我们造好的秸秆颗粒。我们把秸秆粉碎以后,经过机器加工,就造成这种颗粒。”秸秆造粒车间的技术人员对记者说:“这种颗粒有两大好处:一是防火,用打火机点不着;二是颗粒的比重变大后,储运成本降低了。我们再对秸秆颗粒进行一系列的加工之后,秸秆就变成了炭基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走进爱放牧植物工厂的阳光温室大棚,可以看到西红柿、黄瓜、西葫芦、草莓、火龙果等蔬菜水果长势喜人。于哲伟告诉记者,阳光温室大棚里所有的植物,施用的都是秸秆颗粒做成的炭基肥。“我们这个地区主要种植玉米。在1800万亩耕地中,70%至80%种植的是玉米。我们回收了大量的玉米秸秆,制成了炭基肥,把炭基肥施入土壤,完成了农业领域的一个循环。”于哲伟说。

绿色金融 支持秸秆产业

我盟每年会产生千万吨农作物秸秆,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及产业化的经济价值,对于我盟的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此,2015年我盟出台《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规划》,以秸秆产业孵化体系为基本点,在“收集、贮藏、运输、加工、管理”环节实施秸秆回收再利用规划,推行秸秆还田。

“在规划的引领下,2016年爱放牧建设的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正式落户兴安盟,2017年该项目就顺利投产了。”三聚环保董事长刘雷告诉记者,项目年处理农作物秸秆5万吨,每年可生产5万吨炭基肥,叶面肥和液体肥3000吨,土壤改良剂6500吨。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秸秆经过炭化处理后,除了成为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外,还能够减少秸秆焚烧对大气的污染。因此,这个项目受到了亚洲开发银行的高度认可和青睐。”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投保”)亚行业务中心负责人段秀梅告诉记者,2019年6月,中投保通过亚行项目向三聚环保提供1.5亿元贷款,用于其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开展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子项目。

据介绍,亚行项目由亚洲开发银行、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及中投保共同发起,由国投控股子公司——中投保利用亚行主权贷款,通过金融机构转贷形式,建立绿色金融平台,综合利用增信和融资等多种手段对资金进行专项运营和管理,以支持和促进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的落地和实施。

“作为创新型准公共产品,亚行项目利用准政策性资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平台,为合格的大气污染治理子项目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环保产业。”段秀梅介绍,亚行项目贷款额度为4.58亿欧元,贷款支持期限可达15年,预计带动总投资规模超过270亿元人民币。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在助力大气污染防治的同时,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受到了广大农民的高度认可。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用了这种秸秆炭化后做成的肥料,我家的土豆长得个大溜圆。”科右前旗大石寨镇永丰嘎查农民邢春平笑着对记者说:“自从这两年用上了炭基肥,我家8垧地(一垧为15亩)的土豆连年都是大丰收,成了十里八乡乡亲们首选的冬储菜。”

“秸秆制成的复合炭基肥除了能够还田并增加农民收入外,秸秆的收集、储存、运输、加工‘完整产业链’可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社会效益非常显著。”段秀梅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市场测算,1吨秸秆的价格在200元到250元,秸秆综合利用率若增加10%,全国范围内即可消化7000万吨左右秸秆,为农民增加约140亿元的收入。照此计算,建设一条年产5万立方米的秸秆人造板生产线可消纳秸秆6.5万吨,直接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同时可以带动周边秸秆收集、运输、储存等服务业发展,间接增加就业岗位400个。

据了解,目前我盟引进9家从事秸秆资源转化的加工企业落地建厂,总投资12亿元,并成立了兴安盟生物绿能开发研究院,为秸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记者 梁建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