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内蒙古科右中旗:特色“特”出新天地

王德奎家的小牛犊。记者 张枨 摄

说起王德奎,那可是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牛倌出身,仅用四五年光景,就从2头牛,养成了如今40多头。

咋能养得这么好,老王打开了话匣子,“养肉牛,政策好,棚圈、改良加饲料,各种扶持都不少,自己再来努努劲儿,想要致富不是事儿。”老王给记者算了笔账,一头牛犊能卖小一万元,现在圈里还有十多头,今年挣20多万不成问题。

在内蒙古科右中旗布拉格台嘎查,像老王这样的养牛户还真不少。“我们嘎查是有名的‘牛村’,过去大家养羊多,棚舍占地大、吃草料还多,破坏生态还卖不上价。现在发展特色肉牛产业,圈养一头牛,卖了顶过去十只羊,省事、挣钱还保护生态,老百姓都乐意。”嘎查党支部书记包海军笑道。

新佳木苏木哈巴斯台嘎查,巴彦苏嘎联合社的上千头西门塔尔牛在悠闲吃饲料。 记者 张枨 摄

脱贫致富路千条,产业增收最长久。为此,旗里整合项目资金,扶持肉牛养殖合作社,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在新佳木苏木哈巴斯台嘎查,上千头西门塔尔牛在栏杆内悠哉地吃着饲料,这里是由嘎查四家种养殖合作社组成的巴彦苏嘎联合社。

“巴彦苏嘎”蒙古语译为“富裕”,理事长佟初一告诉记者,他们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支持,联合社则从企业购置基础母牛,订单化繁育,一年下来每户净挣五六万元。5年后贷款还清,收益更高,让大家实现真正的富裕。

“联合社的规模化养殖解决了农牧户单打独斗问题,降低成本、风险共担。同时,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种植青贮,旗里分给贫困户每人一头的扶贫产业牛也可在合作社托管,年底每人还有1000元产业分红,使贫困户稳定脱贫。”苏木党委书记白全福介绍。

新佳木苏木的饲料加工厂。记者 张枨 摄

2018年,在中宣部的帮助推动下,科右中旗在百利舸扶贫产业园区引进了山东2家大型肉牛养殖交易深加工企业,规模已达2910头,培训养殖户2100余户,带动20个嘎查集体经济、200家合作社和1万余户养殖户发展肉牛养殖。“目前我们正着力推进牲畜交易市场、数字化牧场、肉牛冷链深加工,实现肉质安全、可追溯,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园区管委会主任吴瑞军说。

一年多来,全旗肉牛存栏从23万头提高到26.5万头,同比增加15%。“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进政策、项目、资金向肉牛产业倾斜,到2020年全旗肉牛存栏达到35.5万头,建成100万头牲畜交易市场。”旗委书记白云海表示。

除了发展特色肉牛养殖,科右中旗还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初冬,庄稼收完,农民都闲了下来,可王英仓却冒着寒风,独自在村口的田边转悠。他盘算,明年春播前整理沟渠,让耕地排水更畅通,降低盐碱化。

在巴彦淖尔苏木双榆树嘎查这片口粮地,一共1350亩,户均10亩。由于地处低洼,翻浆反碱严重,土壤PH值达到9.26,且水不下渗,一下雨就淹了农作物,早就打不出粮食了。

2015年,第一书记韩军来双榆树嘎查驻村,他琢磨,不能再像普通农田那样耕种了。大家想办法、找路子。经过一年对接,从吉林省带回了耐盐碱的水稻新品种,并疏通沟渠,引水漫灌去盐碱,让这片撂荒了四五年的耕地,重新种出粮食。

在不增加灌溉水量的条件下,2017年,一千多亩地稻谷产量20万斤,2018年近60万斤,今年达到80万斤,最高亩产达到800多斤。“在几乎绝收的土地上,我们重新种出了粮食,如果进一步改良耕地,明年亩产上千斤绝不是空谈。”用手揉搓着耕地周边的白色盐碱,王英仓对来年收成信心十足。

双榆树嘎查盐碱地水稻改良收获后的景象。记者 张枨 摄

如今,在盐碱地上种水稻,已经成了科右中旗特色种植新产业。为更好利用土地,沙地上发展林果产业也成了当地品牌。山杏、沙果、李子、沙棘……不仅村村有品牌、家家有果树,还吸引了很多企业到当地加工果实,林果特色产业链逐步形成。

去年,内蒙古金格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最早种植的1000亩欧李开始结果,收获了40吨果子。今年,有的果树进入盛果期,160吨欧李让企业收获颇丰。

“未来加工厂建起来,不仅企业利润可观,更能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农民卖鲜果最低每斤10元,到了采摘期,游客采摘每斤达到40元。每天还要雇佣上千周边农民,日工资200元,又是一笔收入。”公司负责人张萌告诉记者。公司在科右中旗南部的沙化最严重的3个苏木流转了5000亩土地,等到果树成熟,将有更多农牧民从中受益。

“科右中旗曾经的深度贫困,让在恶劣自然环境里生存的群众束手无策。国家的帮扶政策让我们启航,稳定脱贫还要靠产业。当传统产业无力回天时,特色种养为我们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白云海说。

[责任编辑:郭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