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你好,呼和浩特

我是六零后。虽然没有挨饿的记忆,但拿着各种票证排大队买生活必须品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小到白糖碱面儿,大到自行车缝纫机,都在凭票供应范围之内。那时我就想,假如有一天,不用粮本儿煤本儿,也不用布票肉票,东西不用凭票买,那该多好啊。

果然,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塞外名城呼和浩特,当时代的车轮滚滚进入八十年代,我这个小小的梦想,真的实现了。

1983年,我高中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彼时,虽然计划经济还没有完全谢幕,但个体经济已如火如荼。不用粮票可以在自由市场买到粽子,不用布票可以从服装店买到时髦的西装和呢子大衣,冰箱也走入普通人家,因为肉敞开供应了。没过多久,焖米饭用上了电饭锅,洗衣机代替了搓板儿,摩托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呼和浩特街头。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如芝麻开花。

以赛罕区为例。1998年,错过福利分房的我,经过努力,在城南买了一套单元房。房子虽然离内蒙古师范大学很近,但那会儿的内蒙古师范大学南墙外,根本不是现在宽敞的鄂尔多斯大街,而是一条小土路和东瓦窑村的菜地组合。今天的学府花园一带,当时是又脏又乱、雨天根本无法行走的平房区。出行和购物就更不用说了,街边有零星小店,但个个灰头土脸,货品极为单调。开往内蒙古师范大学以南的公交车只有一趟,出租车更是难得一见。我家门前的昭乌达路,修到牧机所门口戛然而止,再朝前走,就是尘土飞扬的土路和绿油油的菜地。最不可思议的,是晚上竟然没有路灯,太阳一落山,瞬间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为此,很多人觉得我把房子买在这城郊接合部,眼光实在有问题。可我心里有数,发展是早晚的事,不用着急。

忙忙碌碌,到了2000年。出于发展的需要,呼和浩特进行了新的行政区划,原来的郊区,成了首府第一大区——赛罕区。郊区和赛罕区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为单纯的农区,后者是既有农村又有城市的新型城区。我的身份,也从郊区人,变成了赛罕区人。又过了几年,当初黑灯瞎火的“穷乡僻壤”,现在已是高楼林立,霓虹闪烁,道路纵横,大桥飞架。

你好,呼和浩特!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脚步每天都是奋进的。

幸福的一天,从一笼热气腾腾的烧卖开始,从一碗味道醇厚的羊杂碎开始,从一个刚出炉的焙子开始,从辛勤的工作和学习开始,从南来北往的欢声笑语开始。

放眼整座城市,道路越来越宽,楼房越来越高,居住面积越来越大,公园绿地越来越多,市场供应越来越充足,四季服装越来越讲究,一日三餐越来越丰盛。

居一城,便爱一城;因爱而奋斗,因爱而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你好,青城!

你好,呼和浩特!(高雁萍)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