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用道德力量镌刻民族复兴的精神图腾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的魅力,不仅在于震撼人的心灵,更在于它能够焕发无声的感召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全新背景下,持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无疑是我们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务实之举,也是提升全社会精神文明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铸魂的多赢之举,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义重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思想道德养成,倡导“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孔子两千多年前就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服人,不但润泽了泱泱华夏,也影响了五洲四海,690多所孔子学院(课堂)遍布全球90多个国家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公民道德宣传日”、以德治国成为重要治国方略……精神文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因为,公民道德关乎中华五千年文明,关乎民族兴旺昌盛,关系国家、社会、家庭、你、我、他。

将目光回溯到2001年,党中央就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时隔18年后又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相继出台这样的指导性文件,深意何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与公民素质提升也开启了崭新征程,呈现出新的内涵,有了更高的追求。只有科学分析新时代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道德建设领域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才能立根塑魂、正本清源,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与时俱进中体现时代特征,在不断深化中适应发展趋势。

毋庸讳言,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由于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还不够健全,我国的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道德失范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仍然比较突出;一些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的现象久治不绝,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问题就是导向,人心就是力量,必须更加注重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社会温馨和谐。

道德,最富有感化人心的力量,是成就公民追求进步、崇尚文明精神高度的内在支撑。这种精神,包含着当代公民具有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表现为当代公民浓烈的人文关爱、国家情怀与自觉担当。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就是崇高的公民道德与良好的公民素质;外铸成社会力量,就是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分忧、为国家尽责。公民道德建设,不仅影响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改善民风和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文化软环境和社会品质,更会形成一种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正能量,为每个人烛照前路、纯净心灵、提升境界。

道德“事小”,总是闪现在细微处。道德“事大”,繁衍在我们骨髓里。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实践中,公民道德建设,既是其间的人文含量,也是标志着其文明程度的内在标尺,更是其成功与否的试金石。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化养成是培育道德根基的基础。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就要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基本伦理道德抓起,从群众身边抓起,把道德建设落小、落细、落实。唯有大力弘扬真善美,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鼓励全社会明德惟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任国良)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