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赛罕区:家园美了 居民乐了

和谐生活环境

城市美景

乡村美如画

光伏材料生产车间

采摘雪菊

社区暖心墙

腰鼓表演

科学实验进课堂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是首府面积最大的新型现代化城区,走进这方热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历史与现代、自然与匠心的完美交织。

亮点与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赛罕区发展的原动力: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这是方向,是路径,更是破题之道。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产业转型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民生投入不断加大,群众幸福感持续增强……近年来,赛罕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与日俱增,实现了发展速度和质量效应“双提升”。

生态优先 建设绿色家园

金秋时节的赛罕区满眼绿意,花木葱茏。漫步城区街头、公园绿地,修剪整齐的各色树木、植被随处可见。一直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引下,赛罕区不断推进绿化工程建设,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绿化大格局。截至目前,赛罕区已经完成了大青山前坡治理和102省道、金盛路、京藏高速等出城口的改造绿化,累计造林6.77万亩。建成草原丝绸之路公园、阿喇海公园等42处160亩游园绿地,培植各类苗木460余万株,实现了开窗见绿,城区绿化率达到42.3%。特别是今年启动实施了东部生态绿色屏障建设,重点打造榆林镇东干丈村、黄合少镇石人湾村2个绿化项目区,已经完成郊野公园、黄合少林场等项目绿化建设10000余亩。下一步,赛罕区将继续大力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行动,多形式多层面增绿、补绿、添绿。着力推动农村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城市美化和品位提升、旅游景观打造等建设,充分考虑旅游观光、林下经济、休闲娱乐等功能,重点在大青山前坡、脑包山、马鬃山区域,建设“一屏两带、两园多组团”的东部绿色生态屏障。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良好生态环境正在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每个赛罕人也都在努力成为绿色生活的主角。

浓缩和谐生态的自然之美,彰显人文家园的温情之美,挥洒城市发展的格局之美——赛罕区正以全新的实践与探索,让“美丽与幸福”成为最可贵的城区品质。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九月依然繁花似锦、绿意浓浓,生活在赛罕区的市民,都能感受并享受到“绿色”带来的绿色福利,赛罕区正向着宜居宜游的绿色城市方向大步迈进,居民幸福指数得到进一步提升。

调结构 转动能 高质量发展

赛罕区黄合少镇格此老村,多年来一直延续着祖祖辈辈的传统,种植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村民的收入也很少。几年前,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适应市场需求,村民纷纷种起了南瓜。由于精选优良、口感好,每年都供不应求。去年,格此老村成功申请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赛罕南瓜,成为我市城区的第1批国家地理标志,从而增加了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并形成了系列产业带。

格此老村的成功只是赛罕区在农业发展方面调结构,引技术,延伸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赛罕区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动科技创新、绿色生产,促进农产品提档升级。此外,赛罕区还不断拓展产业发展链条,把旅游、观光、休闲采摘融入现代农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截至2018年底,赛罕区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28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青年创业领头雁190人,打造“一村一品”生产基地5个,引进果树名优特品种40种,推广种植技术20项,蔬菜年产量占全市地产菜60%以上。

推动赛罕区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争当首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不仅仅体现在农业发展方面,工业主导产业持续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更是赛罕区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工业发展方面,赛罕区大力扶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单晶硅年产量已经达到6.7万吨。随着中环协鑫五期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到2022年末,中环产业园单晶硅年产能将达到50GW,占到全球的45%以上。基本形成了依托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半导体级芯片—光伏发电为主线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链。下一步,赛罕区将继续以光伏、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着眼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引进一批融合性高、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优势项目,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继续围绕光伏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充分发挥光伏产业园的集聚优势,建设半导体晶体研发制造中心,集中发展光伏、半导体新材料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太阳能、有机硅、石墨烯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光伏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着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半导体级硅单晶产业化基地。同时,强化绿色招商理念,坚持土地集约利用原则,严格项目准入机制和环保前置审批,通过“腾笼换鸟”,全面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在服务业发展方面,赛罕区凭借着开明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上取得了长足发展。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沙良公铁物流园、万达广场、金游城等一大批项目已经发展成为各领域的龙头。下一步,赛罕区将一方面把商圈建设作为提升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不断发展壮大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依托人口集聚、交通便利优势,引导培育具有产业特色、经营特色、文化特色的多业态商业街区,打造首府东南商贸流通集聚中心。另一方面则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绿色宜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大数据、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同时,突出共享宜居理念,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新兴幸福产业,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提升居民幸福感

赛罕区在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市民的生存状态和幸福指数,把市民的幸福感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赛罕区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市综合整治,把资金更多地向民生倾斜,随着城市扩容、民生改善、产业结构调整一系列重要举措,不仅为经济持续增长积蓄了后劲,更是让赛罕区经济社会发展坚实稳定,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造型各异的垃圾桶在赛罕区各小区纷纷亮相,成了最近一段时间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垃圾分类了,环境更好了,生活更精细了”成为赛罕区居民共同心声。

其实,除了垃圾分类,赛罕区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下足了功夫。按照“绣花功夫”的标准,赛罕区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吸烟亭、便民市场、垃圾转运站……同时,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细则,提升精细管理品质。

在城区,赛罕区按照“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的思路,从内容梳理、制度建设、职责划分、职能下沉、力量整合等方面,大力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六步工作法”。小区物业管理、老旧小区改造、市容环境卫生、明厨亮灶等方面均取得了群众认可的效果,初步形成了具有赛罕区特色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在此基础上,赛罕区还以“三城同创”为工作抓手,着力巩固和扩大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成果,持续在热点问题整治、重点举措实施、长效机制建立上精准发力。推进社区管理、物业服务向“互联网+”“智慧社区”等新理念新业态转型升级,打造一批智慧社区。深化“三社联动”服务机制,积极引进社会组织和公益性服务组织,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特色服务的有机结合。

在农区,赛罕区全力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提升行动,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特别是2018年以河南村等为试点,在全市率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切实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下一步,赛罕区将以村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广大党员、村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继续以农村“厕所革命”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进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改造、畜禽粪污治理、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不断提高宜居水平。

赛罕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持续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赛罕区不断加大科技、教育、文体、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投入,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群众幸福感逐年增加。

无论是对绿色生态的发展,城市空间的拓展,城市品位的提升,还是对深化结构的调整,精细化城市管理都深刻地反映着赛罕区各级党政部门,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赛罕区,正在成为天蓝、地绿、水净的大美家园,让生活在其间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军 通讯员 胡海波 文/图)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