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路 我们昂首阔步

解放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标注了呼和浩特发展的新方位。呼和浩特要如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不懈进取的答卷?

答案早已明确——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呼和浩特人扬起了解放思想的风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启程远航。

产业强则城市强,对呼和浩特的发展来说,短板在产业,发展空间也在产业。以问题为导向,在反思和对比中发现路径,呼和浩特清晰定位之后,明确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勾划出了发展路径和方向。

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要走出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呼和浩特采取了链式推进的发展方式,通过延链、补链、强链等方式,推动产业链快速发展。这也是呼和浩特告别粗放发展模式,谋求自身突破的一个缩影。

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而面对这些新变化,呼和浩特人不囿于思维定式,不拘于传统旧窠,开始用思想观念的大解放这一法宝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再造发展新动能——

现代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呼和浩特将重点打造具有全国全球竞争力。培育多方数据融合应用创新平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赋能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现代能源化工产业高地。围绕建设久泰100万吨煤制乙二醇、中石油呼和浩特石化产业升级和质量升级、引进全国能源化工龙头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推动火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等工作,进一步做优做强现代能源化工这一重要经济支柱。

解放思想,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群众利益的体现。审视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找准突破点,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近年来,呼和浩特拿出多项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了营商和发展环境。呼和浩特的商事制度改革、不动产登记“一窗式”受理等专项工作受到了国务院表扬。并把今年确定为“营商环境提升年”,将通过政务服务、投资贸易、创新创业、诚信法治、便利宜居五个方面专项行动,打造规范有序、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方面,在全自治区率先实施了“二十七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办理证照由原来至少1至2个月缩短到5个工作日之内,部分实现当天办理。将18个部门、28枚印章整合为一个部门、一枚印章,行政事项按期办结率达到100%。投资贸易方面,在全区率先推行了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政策实施后开工时间平均提前3个月。创新创业方面,设立了2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实施了大学生安居工程,推行大学生半价买房政策。诚信法制方面,不折不扣兑现依法作出的鼓励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到,启动了“中国(呼和浩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便利宜居方面,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不见面审批撬动重点领域改革,放管服改革走向纵深,一个个创新举措,正让企业前行途中的一个个堵点,变成呼和浩特发展路上的一个个赞点。

“稳”字背后的埋头实干

近年来,虽然宏观形势错综复杂,土地、资金、人力成本、环境资源等要素约束趋紧,但呼和浩特仍坚定不移地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推动经济从“速度领跑”向“质量领先”蝶变,令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引领着经济社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全市上下高擎深化改革创新的大旗,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

一个“稳”字背后,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良性变化——

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新时代转型发展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呼和浩特经济转型升级、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以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夯实了未来前进的基础。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理念在全市上下深入人心,也正在成为各地各行业的生动实践。

项目投资不一味追求规模体量,而是讲求质量实效;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不仅要有办法,更要有“正确的办法”。在如此实干导向下,全市项目投资的实效性大大增强,有效投资不单培育产生了一批新增长点,更有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聚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同时,我市既大力“育苗造林”,又培育“参天大树”。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佐证,南京开沃、恒大新能源动力电池等新项目即将落地、引进。假以时日,一条从零部件、锂电池到整车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在呼和浩特根深叶茂。

项目引领、转型升级,焕发出的强大动能,助推呼和浩特产业奋力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不断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

创新理念下的动能转换

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从呼市到北京“说走就走”即将成为现实。高铁串起城市群,也让呼和浩特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水平将显著提升,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和吸纳能力将更加凸显。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在经济发展中还不断化解和淘汰落后过剩产能迎来契机,在破立并重中激发出新动能。

2017年2月24日,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正式挂牌成立。截止到目前,新区核心区开工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为215.9亿元,已完成45亿元;招商引资落地和重点在谈的产业项目70项,总投资1200多亿元;其中,已落地和签约的项目43项,总投资743.14亿元。填补了自治区在高端装备制造、基因检测及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产业空白。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产业正在从存储向应用的过渡,支撑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已经具备了和全国任何地方竞争的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大数据云计算完整产业链加速形成,久泰能源煤制乙二醇项目全面开工,中环光伏、中国电信数据中心、金宇生物等重大项目陆续投产达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电力、石化、乳业等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化改造成效显著,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精深加工度明显提升,电力、石化、食品等6大传统产业优势更加凸显,伊利、蒙牛在2018年全球乳业20强企业排行榜中分列第9位、第10位。创新驱动不断深化,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273家,占全区36.3%,居全区首位,呼和浩特科技城2700亩创新中心区启动建设,入驻各类企业398家,引入研发机构5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6%。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引进方面,主要是坚持“高精尖缺”人才导向,实行柔性引才机制,落实好大学毕业生半价购房、安居保障工程等政策措施,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和空间,做到用人所长、用人所愿、专才专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此外,呼和浩特将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立足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我国向西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机遇,呼和浩特主动置身全国、全区发展大局,在打造自治区中西部增长带动极中发挥“头雁”作用。推动构建“呼包鄂乌1小时经济圈”,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深度融入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全方位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高质量发展”。这是热词,更是动力。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节骨眼上的呼和浩特,对“高质量发展”的认知与体悟尤为深沉。那割舍旧我的阵痛,那收获新生的惊喜……因为经历,所以深深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格外珍惜;因为珍惜,前行的脚步也必将更加笃定。(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军)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