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九原区:“农村路”引来的致富路

“老刘,还忙着呢?听说今天店里来了不少人。”“是呀,这几条鲤鱼得赶紧出锅,不然客人们着急呀。”

老刘名叫刘祥,是九原区哈林格尔镇三银才村人,今年52岁,皮肤黝黑,脸颊清瘦,他在黄河边上有20多亩水塘,距沿黄公路只有一里路,同时在黄河边上经营着一家渔馆。他的渔馆,院内果树、蔬菜绿意葱茏,小桥流水下鱼儿自由遨游,来自呼和浩特、巴彦淖尔等地的车辆整齐地停放在渔馆门口。

敢吃“螃蟹”、能吃苦,是刘祥给村民们留下的突出印象。

早些年,刘祥家里十分困难,做皮鞋生意赔了本,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只能赊账,虽然种着地,但由于土质不行,夫妻俩起早贪黑劳作,日子过得仍很拮据。

“当时,整日愁得不知道以后日子该咋过,对不住老婆孩子。”回忆起当年的窘境,刘祥憨笑着。

后来,刘祥也尝试着搞养殖,养过鸭鹅养过猪羊,但日子依然是紧巴巴的。村里考虑到他家的情况,准备把他列为低保户,虽然知道村里是为他好,他却不高兴:“人活一口气,我年轻力壮,用不着吃低保!”一定要甩掉这个穷帽子!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的他,有着一手炖鱼的好手艺,朋友建议他,为什么不能开个渔馆呢?

刘祥决定大干一把。经过1年筹备,2005年,刘祥的渔馆正式开业,由于村里交通不便,游客来得少,夫妻俩只能咬着牙边种地边经营。为了吸引游客,2007年,两人攒够1万元安置了3个蒙古包。

2008年,包头黄河湿地景观大道工程九原段正式开工建设,刘祥家的日子迎来了转机,源源不断的游客,让刘祥心里乐开了花。

“多亏政府修了这条路呀,遇到黄河开河的时候,游客的车能从村里一直排到村外,就跟赶集一样,一中午就得接待十几桌。”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刘祥渔馆一年纯收入有30多万元,赚了钱以后,刘祥新修了房子、买了私家车,还为儿子在市区里买了新楼房。“有了开渔馆这条致富路,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刘祥乐呵呵地说。

“我赚了钱了,不少村民上门来请教,跟我学经营,村里渔馆越来越多,大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了小轿车。”刘祥兴奋地说。

现在,九原区沿黄公路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庄100户以上渔家乐,三银才村成为沿黄河一线具备相当规模的渔业美食村。依靠黄河丰富的资源优势,黄河谣民俗博物馆、黄河房车营地……一个个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已成为九原区的新标签。

刘祥忙上忙下,黝黑的脸上露着幸福的笑容。由于经营有方,刘祥渔馆还被有关部门评为乡村旅游星级接待户,虽然日子越过越好,但那3个蒙古包,刘祥一直舍不得扔。他说,这3个蒙古包记载着他那段难忘的岁月。

[责任编辑: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