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呼和浩特市民畅享“15分钟健身圈”

夏日清晨,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区域的满都海公园,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一群身着浅色拳服的太极拳爱好者聚集在这里晨练。起势、亮翅、云手、单鞭……大家一招一式地练习着,手势整齐,步伐协调,刚柔并济,动静结合。

这只是呼和浩特市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的一个缩影。春夏秋冬,无论是晨光初露还是夜幕降临,在首府各大广场、公园、居民小区,处处都有锻炼健身和散步休闲的人们,大家尽情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健身场馆、体育场馆、健身步道,随处可见挥洒汗水的身影和阳光的笑脸。运动精神已融入城市,并且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

一排排健身器械、一条条健身路径、一个个健身广场……在呼和浩特市,健身者的身影跃动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构成了一幅多彩的全民健身画卷。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群众体育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快建设体育场馆设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创建体育品牌赛事,逐步推进城乡体育协调发展,促进首府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每到周末,家住赛罕区民望家园的杜宇都会和球友们相约在离家不远的位于赛罕区运动公园内的笼式足球场踢一场球。杜宇说,他喜爱踢足球,遍布首府的笼式足球场便成了他与朋友切磋和交流的好地方。

不只是遍布首府各处的笼式足球场,如今,在呼和浩特市,无论是健步走还是打拳、跑步、跳广场舞,健身场地在群众身边随处可寻。这也得益于该市以“一线两带”为思路的体育场地建设。

在“一线两带”体育场地建设中,“一线”是沿城区中心大街——新华大街、中山大街一线,依托乌兰夫公园、青城公园、新华广场、满都海公园、内蒙古展览馆、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并命名体育公园和健身广场,派驻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健身操、健身气功、轮滑、自行车、街舞、室外乒乓球等健身项目,有计划地配备体育器材,在有条件的公园建设小型健身馆,完善城市功能,拓展群众健身场地。“两带”中,“北带”为生态体育健身带,依托大青山国家级登山步道、青少年生态园,利用回民区生态路、乌素图森林公园和新城区在建的国家级足球培训基地、内蒙古新赛马场等体育基础设施,开展自行车骑游、万人登山、徒步穿越、马术等活动,融体育基础设施于生态环境建设中,将赏景悦心与强身健体相结合,从而形成生态体育健身带;“南带”是休闲体育健身带,东起赛罕区敕勒川广场、西至玉泉区境内水上公园和蒙古风情园,依托环城水系沿线建成的篮球广场、羽毛球馆、健身广场、垂钓园和骑射场等体育场馆设施,开展万人健步行、球类、水上项目和骑马、射箭等活动,为大众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场所,将科学健身的理念融入休闲生活之中,提升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从而形成休闲体育健身带。

随着“一线两带”体育场地建设的推进,以及遍布城区的健身路径与各种场馆和各级各类健身中心的建成,使“15分钟健身圈”成为现实。

此外,呼和浩特市还加大了对市区体育场馆、社区和行政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呼和浩特游泳馆(跳水馆)、体育馆、体校项目,以及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和青城公园、公主府公园、扎达盖公园小型体育文化综合馆项目的建成,极大地丰富了首府体育基础设施的类别,有效填补没有市属高标准体育馆的空白。

截至2018年底,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共建成8个全民健身中心,全市302个社区、965个行政村实现了全民健身指导站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140万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此外,截至2019年2月,全市建有笼式足球场682个,遍布呼和浩特市社区、公园、绿地和学校周边。

随着体育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加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呼和浩特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运动,让群众生活更加丰富。据统计,每年组织全市各旗县区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1000余项。同时,还积极联合各协会、俱乐部举办赛事活动,直接参与活动人数超过10万人次。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