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20多年写出一部小说 《人类共婵娟》承载古稀老人梦

熊崇铣在电脑前对文稿进行修改

 一部20多万字的小说,出自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车间工人的笔下,这部小说凝聚了一位70多岁老人20多年的心血,承载了他一生对于文学的追求与梦想,这位老人名叫熊崇铣。

今年70岁的熊崇铣老家在河南,出生于呼市,17岁那年,初中毕业的他就进入工厂车间,当了一名车工学徒,一干就是30多年。

“说起《人类共婵娟》的创作灵感,就不得不提当年《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则征文启示。”熊崇铣说,上个世纪末。有一天,他儿子放学回家,说是《中国青年报》登了一则征文启示,大意是: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回到过去的年代,你将如何行事,能有什么样的作为?

在儿子兴致勃勃地遐想自己回到过去年代要干什么时,熊崇铣的脑海中也浮现出《清明上河图》的图景。他想:要是时光可以倒流,我就穿越时空回到北宋汴京,和多国科学家和文化学者造访御都汴京,拜访文化巨人和艺术大师,弘扬中华文化。

主意打定之后,熊崇铣便创作了一篇约三千多字的游记式散文《逆时空北宋汴京游记》。文章的背景就是描绘出《清明上河图》绝世国画精品的北宋汴京。

之后,经过多次修改,这篇《逆时空北宋汴京游记》已经扩充为一万三千多字。

六年前初夏的一天,熊崇铣去探望他的初中语文老师刘大松先生,谈起他写作的穿越式散文和情节人物设置,刘老师很感兴趣,建议他可以将游记式散文展开扩写成小说,故事可以虚构。

“得到老师指的点后,我便开始酝酿构思。” 熊崇铣说,长篇穿越小说《人类共婵娟》的构思、酝酿和写作历经二十多年之久。期间写写停停,旷日持久。故事内容和谋篇布局,人物设置以及矛盾处理,经多次修改和重新架构,语言文字也是反复斟酌和推敲,反复润色和修饰,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在创作《人类共婵娟》这部小说时,已经退休的熊崇铣在商场租了一个小铺面,经营小商品。每天,他除了接待顾客,便坐下来神游天外,进行构思,每当有灵感出现,就随手拿起香烟的包装盒,在上面写作,回到家之后,再进行誊抄修改,在把穿越式游记散文扩写成小说的过程中,熊崇铣阅读了许多参考书,其中包括一些国学丛书及唐诗宋词,还有毛泽东诗词和相关的资料。那时候,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一次要借回好几本书。

熊崇铣创作的《人类共婵娟》是一本穿越小说,本书通过描述十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与文化学者,穿越时空造访北宋御都汴京,在《清明上河图》的原景地游览、逗留了十余日,亲眼目睹了御都汴京的秀丽景色、旖旎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

他根据小说所阐释的核心思想,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决定借用“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引申为“人类共婵娟”,就是希望全人类拥有一轮银辉闪闪、融融和谐的月亮,共享和平安逸的生活。

目前,熊崇铣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将这本《人类共婵娟》正式出版,实现他的梦想。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