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救”在身边

“感谢那些施救的好心人,他们虽然都不会游泳,但听到我的呼救声后,第一时间赶来参与救援,保住了我妈妈的性命……”6月19日,回忆起母亲落水被救的情景,陪伴母亲在包钢第三医院接受输液治疗的杜女士很感动。由于抢救及时,杜女士的母亲目前已无大碍。(6月20日《北方新报》)

市民结“人绳”将落水女子救上来,值得点赞。但是,落水女子被救上岸后,“情况十分紧急”。参与救人的梁国栋为其做心肺复苏急救,直到对方吐出异物和水后,慢慢恢复了意识。而梁国栋之所以会做心肺复苏急救,是因为他曾学习过急救,并且做过模拟求援。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意外发生后,总会第一时间拨打120,但救护车赶到现场还需要一段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没有采取措施施救,遭遇意外的人很可能会情况恶化,甚至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梁国栋受益于课堂学习而懂得怎么救人,但对于更多市民来说,他们可没有这样的条件。因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让更多人学会现场急救。

卫生部门或社区、志愿者机构可以经常性深入社区、企事业单位“送教上门”,通过丰富的急救知识宣传活动与培训,让更多市民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同时,急救知识的科普也可以利用报刊、网络、电视、公益广告等进行。此外,还应将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从小抓起,在学生中普及急救常识,同时让学生成为家长的“急救常识教员”,带动家里人一起学习。

如果人人都学会现场急救,自然就能救更多人于危急之中。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