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麻池古城

日暮黄昏,遥望阴山下黄河北岸那座延宕千年的古城,萦绕着袅袅烟云。古城与一山一水相依相伴,扼古代穿越阴山重要通衢之一的昆都仑沟。俯瞰古城,南、北两城相连,略呈“吕”字形。这就是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的麻池古城,如今,她虽历经岁月沧桑早已褪去繁华,却也独留余韵在阴山烟云中。

南方的朋友来包头,问我有没有可看的地方,我知道他对历史文化感兴趣,便随口说出古城麻池来,朋友让我讲讲“麻池”地名的由来,然后决定是否去看。

麻池,顾名思义,就是沤麻所用的池子。麻,草本植物,种类繁多,但北方以种植高杆大麻为主。清朝初,康熙西征葛尔丹,为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开放禁边,随后走西口的人们落脚此处,以种麻织布为生,故取地名为麻池。但追溯古城种麻的历史却并不始于清朝,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桓帝时,九原郡太守崔寔看到当地百姓只会种麻而不会织布,于是在教百姓沤麻的同时倾其家产购置纺织机械,从此百姓学会了用梭子织布,这是公元前150年的事情。

在麻池镇古城村,有一座身跨骏马、手持长戟的战将雕塑,这就是三国名将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的俗语在中国流传了千余年。当地人传说生于此地的吕布,因其母亲将其临产于麻布上,故而父亲为他取名布。

朋友听后,感慨地说,没想到塞外的一个小村落竟与历史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便迫不及待地让我带他去看。

去看古城时,正是草长莺飞的4月,解冻的黄河悠然东去,阴山南坡绿意盎然。古城背山面水,选址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堪舆学。

麻池是包头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位于九原区南部。古城城垣残高1.5米,底宽10米,顶宽4米,为“吕”字型布局,分为北城和南城。北城南北690米,东西720米,是赵国九原城遗址;南城南北600米,东西640米,为秦九原郡和汉五原郡郡址所在,两城总面积近9万平方米。关于古城最早的记载来源于《史记·赵世家》,公元前300年,为抵御林胡、楼烦的南侵,赵武灵王在此设屯兵重镇九原,并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派蒙恬率30万大军驻扎此地抗击匈奴,进而占据阴山南北,并把赵国的九原改为三十六郡之一,管辖周边34个县。为加强战略物资的运送,修建了南起咸阳、北至九原的秦直道,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第一高速公路。秦灭后,匈奴占据古城,成为南下侵夺的桥头堡,汉武帝先后派卫青、霍去病等率兵9次袭击匈奴,重新夺取了九原,并于公元前127年在此设五原郡辖九原。

李白《塞上曲》描述为:“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燕支(阴山)落汉家,妇女无华色。”而战败的匈奴则发出“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感叹。然而战争远没有结束,公元前112年,匈奴入五原杀太守;公元前102年,又入五原城掠杀数千人,直到昭君出塞才平息干戈。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廷求婚,王昭君走秦直道,过黄河来到古城,作为和亲的行宫一住就是七八年,形成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势,繁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行走在古城的城垣上,仿佛回到了那段岁月,旌旗猎猎、刀光剑影,马放南山、兵器入库的悲喜大剧在脑海里轮番上演。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曾经提到麻池古城,“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是个战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驿站。”据当地人讲,在古城遗址内有许多散落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和罐、盆、碗等陶器残片,与中原地区出土的没有两样,特别是写有“天降单于”“胡汉和亲”的瓦当更是见证了那段历史。

无独有偶,除王昭君外,还有两位女杰与古城有关,一位是生于河南(今鄂尔多斯)的花木兰,“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从此替父从军在黑山(阴山)与柔然转战12年,这片土地成就了她的传奇。另一位是蔡文姬,她被匈奴强掳后嫁于左贤王,古城地区就是他们的游牧地,塞外12年的屈辱生活,让她写出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黄河)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

沿着古城遗址转了一圈,吸吮着小草散发的清香,真正感受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绵延罔替。在古城遗址的东边,鸡犬之声相闻,这就是新的麻池村。进入村庄,笔直的水泥路通巷入户,白墙青瓦房错落有致,街心广场上幸福的村民们跳起欢快的健身舞。朋友说,麻池太美了,而我说,在包头,每一个村庄都和麻池一样漂亮。是的,2000多年的历史风云早已成为过去,但那些鲜活的故事依然在世代流传。如今,麻池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近6万人的小镇,也成为包头市重要的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精心呵护着古城遗址,相信不远的将来,古城一定会重新焕发生机。

[责任编辑:张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