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吐尔基山辽墓彩绘木棺具——内蒙古博物院镇馆之宝系列(八)

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的山麓上,曾经出土过一座未被盗取的辽墓,这座大墓历经 1000 多年的历史岁月,仍然保存完整、熠熠生辉,震惊考古界。该考古发掘项目曾被评为“2003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3 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并获得“2003 至 2004 年度田野考古奖三等奖”等。这座古墓发现于矿石堆中,大量的陪葬品表明墓主人的贵族身份。但因在墓葬内未发现片语只言,因此墓主人的身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猜想。其中最为特别的就是墓主人的彩绘木棺具,无论是结构还是造型都极具研究价值。因此被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院内。

神秘惊艳的彩绘棺具

彩绘棺具,辽早期,木质,棺体最长处2.31米,最宽处1.31米,最高处0.9米,2003年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辽代墓葬出土。棺椁相套,下有棺床,共计八层,棺、床均施彩绘。如此完整的辽墓彩绘木棺在内蒙古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彩棺位于墓室的北部,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和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凤及牡丹花叶为贴金,四周悬有铃铛。在中国古代,龙、凤等图案系皇家专用,平常百姓不得染指,因而彩棺上贴金之凤暗示着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而仙鹤、祥云在传统文化中也十分常见,寓意死后升天,进入一个极乐世界,并且祈求死后的安宁。

在彩棺棺首的中间部位开有一小门,外带铜锁。门两侧各站立一门卫,均手持骨朵,面向门而立,所着长袍上团花纹饰、骨朵头、靴子均贴金箔。两个人都是浓眉大眼,长发披肩,身穿契丹传统圆领长袍,袍上绣有团花,腰系丝帛带,结结于腰部,二人脚尖均朝向小门。在小门与地面之间有一个拱桥将二者连接起来,拱桥桥面上有彩绘的花卉图案,桥面两侧有栏杆。契丹人信奉“灵魂不死”说,认为人死后,灵魂仍然存活并游走于现世与来世之间,因而必须为灵魂寻找一个栖身之所。如果说棺外小帐是生前居住之所的再现,那么木棺则是其灵魂的最后归宿。灵魂出入之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故而棺首有铜锁把守,外有威严侍卫的守护,捍卫着墓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彩棺外支有小帐,现仅存支架,上面有丝织品痕迹,根据辽庆陵、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赤峰大营子驸马墓等辽代贵族墓葬的形制推测,这些丝织品应为帷幔,当时定为优美华丽之物。彩绘木棺内还有内棺,内棺的棺盖正面有三团动物纹图案,在两侧各有一对金凤展翅飞翔,其中前面一只在飞翔过程中还回首望向另一只,神态比较生动。

彩棺置于须弥座状的彩绘棺床之上。长2.56米、宽1.48米、通高1.07米,共由8层组成,上部有镂空的栏杆,栏杆上共有6只鎏金铜狮子,棺首4只,棺尾2只,栏杆下悬有上下两排铜铃,中间部位有四只两两相对的贴金凤,两只贴金凤之间饰有火焰宝珠纹,周边雕刻有波浪纹饰。“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以须弥山做底,是为了显示佛的神圣伟大。随着时代的发展,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墓主人不仅是贵族还是女萨满

《辽史·礼志》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契丹人同中国北方的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信奉萨满教。萨满教中的神职人员被称为萨满,是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而且在古时,萨满多数是由女性来担任的。在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文物中,除了大量的凤凰纹饰外,铃铛出现的几率最高。除了彩棺的四周悬有铃铛外,墓葬中的随葬品多有铃状物出土,就连墓主人的脚部也挂满了铃铛,这说明墓主人身为萨满巫师的身份是相吻合的。

由于受田野条件的限制,彩绘木棺当时没有被打开。彩棺运回呼和浩特市以后,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五名人员组成的专家组的指导下开棺。在打开彩绘木棺的棺盖以后,发现里面还有一层内棺,保存较好,内外棺棺身与棺盖均由桦卯结构相连接。内棺内平躺有一具尸体,身上有大量的丝织品,但由于棺内多次进水,丝织品保存状况极差,尤其是身体下部的丝织品已完全失去强度,并与淤泥混合在一起。尸体头部戴有一个金属箍,头两侧各有一个形制相似的婆金银牌饰;颈部缠绕着一长串由玛瑙、黑水晶、镂空金球穿成的项链;脚和膝盖部有铜铃,左脚边有缠绕的非常规整的绳子。

研究人员采用C形臂X光机对棺内进行了整体探测,清楚地了解了丝织品覆盖下的骨骼走向,以及头、颈、胸、手腕、手掌、脚掌部位存在的金属物质的位置和数量。另外,在清理骨骼的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的水银。

在挖掘工作结束后,研究人员将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人骨标本送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人类学研究室对人种、性别和年龄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头部容貌的复原。人种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该例个体的种系归属应为北亚蒙古人种。根据骨盆判断为女性,根据骨盆、牙齿及椎骨的综合分析判断,其年龄应为30至35岁。复原像采取了胸像的方式。墓主的发式、服饰、装饰品按照出土时的样式进行了复原。复原像很好地体现出北亚蒙古人种的特征:额部较短,眼睛小而细长,为明显的“单眼皮”,鼻根低矮,颧骨比较突出,脸颊较长,薄嘴唇。

根据这些研究现象可以推测,墓主人在三十多岁时去世,身体的水银有可能代表墓主人服用过有毒的水银导致死亡。墓主人身份尊贵却未留下墓志铭等相关文字,足以让人遐想和研究。

墓主人的真实身份猜想

辽代统治者也十分推崇厚葬,随葬之物,精益求精,以其来显示其国力昌盛、人民富足,这一点在诸多的辽代墓葬随葬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吐尔基山辽墓中出土随葬品近千件,可谓极尽奢华,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反映了辽代契丹贵族奢靡的社会生活。

那么,这位神秘的墓主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呢?根据吐尔基山辽墓内随葬的铜铃、银号角以及墓主人头部所戴的与传世所见的萨满法师头箍一样的金箍,还有在其肩部发现的日月金银牌等分析,可以认定,墓主人应当是一位地位崇高的女萨满法师。

辽太祖时期具有萨满身份的契丹女贵族应当首推质古公主。据《辽史·公主表》记载:质古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女儿,她在当时被尊为“奥姑”。根据《辽史·公主表》 关于奥姑的解释可知,奥姑为契丹女子中地位尊贵之人,契丹人在举行宴会时,要请她在毡帐穹庐的“奥”这个位置为大家祝福。“奥”位于穹庐的西南角,这是契丹人认为最尊贵的位置。所以,能有资格坐在这里主持婚宴的女子就被尊称为“奥姑”。辽太祖之女质古公主就是当时的奥姑。

奥姑在契丹社会中,同时也是女萨满,她可为人们祈福,可为人们求神消灾,这在当时的契丹社会中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质古公主真的就是吐尔基山墓的墓主人吗?首先年龄不符,史书记载:质古公主“未封而卒”。也就是说她死时还不足二十岁,和三十多岁的墓主人年龄不符。其次,质古公主是东北契丹人与西域回鹘人的混血儿,而墓主人则是北亚蒙古人种。因此可以排除质古公主的可能性。

在辽太祖、太宗、世宗三代的皇女中,因其公主地位显贵而可能被尊为奥姑的,还应当有辽太祖之妹余庐睹姑,辽太宗长女燕国公主吕不古、次女瑰,辽世宗长女和古典、次女观音、三女撒剌等几位公主。

在契丹社会的发展史中,耶律阿保机于太祖元年(907)变家为国,称帝建国。他于这一年“燔柴告天”,不顾众贵族的反对,从酋长变成了大契丹国的皇帝。这一重大变革遭到了契丹各部贵族的强烈反对,阿保机的弟弟剌葛、妹妹余庐睹姑及妹夫萧室鲁等都参与了叛乱,反对阿保机称帝,他们遭到了阿保机严厉的镇压。太祖七年(913),官任北宰相的萧室鲁兵败自杀。太祖八年(914),余庐睹姑因被俘而病故,也可能是服饮了含有水银的毒酒而逝,因为吐尔基山墓主人体内有大量的水银。余庐睹姑公主死后,旋即被单独厚葬在吐尔基山,并且没有墓志铭和其他文字。公元914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43岁,余庐睹姑公主30多岁,这与吐尔基山墓主人的年龄相符合。由此推测,吐尔基山墓主人可能是辽太祖阿保机的妹妹、奥姑兼萨满余庐睹姑公主。在随葬品中,可以看到阿保机对其妹予以厚葬的情况。

[责任编辑:额尔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