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父亲的目光是最好的奖赏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多的是传达力量、理性、自信心与纪律。  如果有一双翅膀,有一束略带沧桑的目光,逆风的方向,风再强,我都会选择飞翔;如果有一袋干粮,有一束略带欣慰的目光,阴霾的前方,路再长,我也能到达远方。  那是父亲的目光,是最高的奖赏,是沉默的力量。  爸,像是一个话很少的妈,那份爱同样执著,同样细致。可妈没有的爸却给了我,就是那份力量;爸,又像妈的省略号,爱很大,妈更善于表达,而爸那份沉默的爱补上了所有妈还没来得及表达的。  当我的心困在难过的角落,都是爸先发现,但却很少直接问我,而是去告诉更善长于让我快乐的妈。当我笑着从妈怀里窜出来时,那一瞬间,父亲那双笑着的眼正注视着我……他,其实都知道。  当我的轻狂和浮躁在帮我犯错时,总有一束冷冷的目光从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射来,那是父亲的方向,那束目光有着让人投降的力量,是我最不愿开启的宝藏。  当我因抉择而心烦意乱时,总有一束坚定的目光来填补那些思考的空白,有了它,心就会静得很快。  小时候总会想,为什么每次跟老爸撒谎都会露馅,长大才明白,他的目光有一种逼人的力量,只有自己坦荡,面对他才能心平气和而不至于让慌张和恐惧都无处可藏。  黑夜的雨巷,诱人的饭香,让我想起了家的模样,是一束略带鼓励的目光,为我坚定了方向;黄昏的海港,疲惫的船都已归航,我仍在浪中渡着对退后的渴望,是一束略带希望的目光,让我明白:  有爱的我,有这份力量,黎明时分,彼岸那宁静的小港,会有我坚强的身影和那一束满载着骄傲的目光。  那是父亲的目光,是最高的奖赏,是沉默的力量。  这是儿子嵇箫桐16岁时写的一篇札记,从他的字里行间中解读父亲的目光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每个人提起父亲的目光,都会感触良多。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没有打过或骂过我们兄妹,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管教我们,那就是他用眼神与我们交流。我经常能得到父亲欣赏、赞美的目光。但有时,也会因我做傻事,送给我狠狠的目光。让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是,中学有一学期我没有在本地读书,寒假回来的当天,我不顾坐了一夜火车的疲劳,就去找我的好友,因为家里人多,我们就在冰雪的路上边聊边走。那时白天的气温在零下26度,冷了我们俩就跺跺脚、蹦一蹦取暖。三个多小时竟浑然不知过去了,等我进家门时,看到全家人都在等我一起吃团员饭。当时已经是下午3点半了(东北乡下冬天都吃两顿饭)。妈妈忙说:“傻孩子,你怎么这么长时间才回来,你爸爸在外面等你好一会儿了,大家都惦记你。”  当天夜里我就发烧到39度多,父亲很着急。姐姐很心疼地说我:“怎么样,发烧了吧。让爸爸料到了。”我委屈地说:“昨天你看见爸爸狠狠瞪我的眼神了吗?”“瞪你还不对呀,你竟干傻事。”  在我的成长中,父亲的目光里不仅仅包含着鼓励、赞扬和欣赏,更多的还是对我的警示、提醒和暗示,让我学会反省。但是不能不让我敬佩父亲的是,不管我的学习成绩如何糟糕,甚至老师对父亲说:“你家小姑娘可不像她姐姐们那么优秀,无法与她姐姐们相比……”每当这时父亲的眼神里从来没有传递出蔑视,送来的都是鼓励,使我内心充满幸福和慰藉。我非常感谢父亲对我的宽容、鼓励、理解、信任和无条件的爱。  每个人都渴望爱,渴望被人关心,被人信任,孩子更是如此。他渴望生活在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里,渴望着拥有理解他、信任他、爱他的父母。孩子感受着来自父母的友爱时,不仅是靠有声、有形的语言和动作,而更多是来自无声的心灵的感受和目光的激励。  儿子曾告诉我:“我是亲近爸爸还是远离爸爸,由他那双眼睛来决定。爸爸绝大多数时间看我时的眼睛比看别人时都要亮,亮得我只想扑到他的怀里。但也有极少的时候,他看我的眼神有些严肃,缺少光泽,这时我就躲得远远的,而这多数都是我犯严重错误的时候。”  孩子的心很敏感,对父母言行举止的感觉能有深刻领悟。此后的日子里,我也注意观察他爸爸看他的眼神。那充满着慈爱、幸福、光芒四射的眼神,任何人看了都会陶醉。姐姐跟我说:“你看,嵇明看儿子或说起儿子时眼睛直放电,让在座的人都感动。”  可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他的眼神很深沉,很有穿透力,似乎能看透孩子的五脏六腑,让儿子不敢对他说谎,只好从实招来。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多的是传达力量、理性、自信心与纪律。跟妈妈所传递的较多的那种温暖、拥抱与慈爱有些不同。可见父亲的眼神对孩子走向独立、自我负责是多么的重要。  大人的眼睛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通过这面镜子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孩子也是通过这面镜子决定是否与家长沟通和交流。家长充分利用这面镜子,让孩子既看到鼓励、关注、爱心,同时也要让他看到批评、指导和教育。  因此,“父母的眼神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媒介”。父母若能以一种温和、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眼神接触,再搭配适当的语言,便可以将爱与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在父母的视线里逐渐变得快乐、自信,健康地成长。父亲鼓励和赞美的目光,是送给孩子最高的奖赏,身为父亲,千万别吝啬哟!

[责任编辑:贾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