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收藏 | 锡制火锅

冬天里,天寒地冻,真是让人觉得冷至心窝。如果此时吃上一顿热乎乎的火锅,那么不仅能及时温暖我们的胃,还能感受到围炉而坐的惬意。

其实,火锅古已有之。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将各种肉类放入特制的鼎中边烹边食,称之为“温鼎”, 这就是火锅的雏形了。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酷爱火锅,发明了“五熟釜”,这样一只鼎里就可以盛放五种锅底,比我们现在常吃的“鸳鸯锅”还要高端。 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兔肉火锅的介绍。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

笔者收藏了一个精美的锡制火锅,是笔者在北方乡下一个远房亲戚处购得。这个火锅虽然是清末的,但是每年的冬天他们家都会用,后来他们嫌烧炭火太麻烦,就买了电火锅替换了这件老古董,这也让笔者捡了个漏。

这个火锅高17厘米,直径22厘米,重1.5千克,纯锡打造。火锅上印有牡丹花枝图案,火锅底座有镂空的“寿”字纹饰。三足鼎立,为兽首形。锅身和锅盖上分别焊接有环状提耳,为蛇形凸鳞状。其中,锅身两个,锅盖三个。既为装饰,也便于使用时用手提取。腹壁有十字形三孔以漏炭灰,中间放上木炭,一桌人就可以吃上美味了。这个火锅纹饰精美,做工考究,而且体型宽大,是典型的北方民间实用器皿。

据了解,过去的火锅生产工序较为复杂,讲究一点的要分为成型、铸造、焊接、镀锡里、錾花、抛光、组装等七个步骤。在外形上讲究的火锅底盘、锅身、锅盖和小盖上,分别刻有“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八仙过海”、“花鸟山水”等图案,造型美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相比现在的电火锅,使用这样讲究的老锡火锅必定会让食物的味道和口感也不一样。

“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火锅是中华民族的独创美食,制作简单,风味独特,火锅里几乎包含着所有种类的食物,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一般,胸怀宽广,包容万象。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