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新能源专用汽车乘风而起

新年过后,一场大雪在人们的期盼中落下,皑皑白雪让乌海经济开发区千里山工业园区一片银装素裹,让人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无限憧憬。

由于订单充足,陕汽乌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元旦假期后早早就开了工,装配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紧组装新M3000天然气牵引车。这款新M3000天然气牵引车具有低能耗、动力足、维修率低等特点,受到乌海、包头等区内盟市以及京津冀等地区物流行业的青睐。

“去年,新能源车产销均超过6000辆,产值超过15个亿,经过多年等待,终于迎来了大丰收。”陕汽乌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销售部部长李明兴奋地说。

陕汽乌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是乌海市装备制造企业龙头企业,主打新能源重卡汽车。企业2011年投产,但投产的最初几年,由于市场情况等多种原因影响,一直销路不畅,订单不多,企业生产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但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收紧,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企业终于等来了风口,来自环保压力最大的京津冀地区的订单连年增长。2013年下半年,企业产销量开始增加,此后连年产销增长,产值达到15.14亿,再创历史新高。

“从2016年9月份开始,订单就源源不断,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几乎每个月都会有400多辆新能源重卡组装下线,这是过去几年都不曾有过的‘火热’现象。”公司总经理李随江兴奋不已。

对此,李明分析说,销量连年增长源于3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调控,从2016年以来,卡车行业出现井喷式发展;二是陕汽车型得到客户认可,现在市场份额高;三是企业按市场需求生产不同类型的卡车,实现了精准营销。

正如李明所说,陕汽乌海新能源专用汽车公司之所以能走出“寒冬”,迎来发展的“春天”,除了“天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科技创新。

2015年,企业组建了一支18人的研发团队。在短短2年多时间里,这支队伍立足供给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从最初小修小改技术模仿到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蜕变,先后成功开发出天然气牵引车、自卸车、牛粪清运车、卧床垫料车、大吨位矿用车等众多新型车型。这些新车型的推出,精准地满足了客户需求,为公司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近3年,公司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总额超过1068万元,目前已拥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在企业发展最困难的时候,科技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走创新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公司产品工程师杨义军坚信科技创新才是让企业永立市场潮头的“不二法宝”。

陕汽乌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乌海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招商,乌海先后引进20多家围绕陕汽做配套服务的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

李随江算了笔账,陕汽与配套企业是“一带六”关系,即陕汽产值是一块钱的话,就可以在当地带动6块钱的产值。乌海市远洋电子有限公司就是公司产业链条中的一家。2011年陕汽项目一投产,该公司年产3万套汽车整车电线束流水线配套就建成了,目前,该公司生产的汽车线束及管路产品全部供应陕汽乌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如今,经过6年多发展,乌海现代装备制造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吸引了更多大型现代装备制造企业落户。内蒙古中钰镁合金锻造轮毂及车辆轻量化型材项目是乌海市又一大型装备制造项目。该项目于2015年开工建设,总投资73亿元,年产600万只镁合金轮毂和25万吨高性能镁合金板型材,一期项目已经在2017年底投产。

经过多年布局和隐忍等待,乌海装备制造业终于迎来了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风口,乘风而起壮大做强!

记者手记:乌海是一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工业城市,“十二五”期间,乌海市适时调整并确立转型发展战略目标,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正是由于早年的未雨绸缪,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才使得乌海装备制造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据统计,目前乌海市有机械加工制造企业1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6户,陕汽乌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代表。整个装备制造业初步实现了集约化、集群化发展,这对于乌海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更要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在市场竞争中,陕汽乌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国内独有的大排量、大马力工矿用车,以及钢卷运输专用车,并结合我区现代化大型牧场特点,开发出卧床垫料车和清运车,目前这两种新型产品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陕汽乌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的发展证明,以企业为主体,用市场自发的力量实现转型,让陕汽为龙头的乌海装备制造业质量效益更加突出,发展后劲更加充足。

[责任编辑:郭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