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乌兰浩特:把最美的风景留给百姓

或热情、或清新,亦或恬静……每个城市,就像不同的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气质。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却崇尚绿色,这让乌兰浩特市骨子里热忱而温暖,又表现得宽容而平和。

这样独特气质的外在就体现在乌兰浩特市城市环境建设上。而优美的城市环境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公共资源,它属于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

一直以来,乌兰浩特市打造绿色家园,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核心的精髓就是让绿色融入城市与百姓生活。

罕山生态修复示范区完工建成后,乌市市民就成了新公园的常客,每天早上晨练的,晚上散步的……游园的市民络绎不绝。这个公园的昨日,是乌市的山城路棚户区,经过几年的改造,如今已经成为乌市城区生态公园的“新贵”。目前,乌市整个城区共有公园13个,总面积290万平方米;建有广场8个,总面积约20万平米。这些公园、广场、街头游园的设置让整个城市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气息有机相融,让群众尽情享受绿色红城建设成果。

乌市的城市绿化、美化建设遵循自然法则,以城市道路、“两河一山”和公园绿地为重点,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山体、河岸、水域和湿地等原生态环境,既借景亦造景,全面推进“植树增绿”和园林景观提升工程,营造了“两河环绕、一山独秀”的山水城市景观意象。

据统计,到2016年年底,乌兰浩特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5%,绿化覆盖率达到3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15平方米。如此多的新增绿地面积从何而来?

“拆”出来!2014年,乌市启动“棚改”工作,惠及百姓34180户、总面积达34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不只是单纯的拆房子、建房子”。“棚改”伊始,乌兰浩特市就意识到“棚改”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要阶段,并通过创新建设思维,不断由就“棚改”抓“棚改”向改善民生和提升城市品位转变。

为了让老城区逼仄的空间变得更加疏朗通透,乌兰浩特市将棚户区改造与统筹推进城市化相结合,与城市规划建设、功能完善紧密结合,与打造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宜居宜业城市相结合,做到棚户区改造与基础设施配套、绿化美化亮化、物业服务等同步推进。在建设中,对建筑风格、整体色调、道路交通、市政管网、景观节点等进行严格把关、系统引导,尽最大可能退房建楼、退房还绿、退房还路、退房建园,做到有进有退、进退结合。“棚改”实施两年多来,乌兰浩特市新增绿地面积达324万平方米,新建公园广场绿地10余个。

脚踏实地的城市环境建设更是无声地拉近了政府和百姓的距离。20l4年底投资25亿元的山城路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了。在“棚改”工作中,拆迁一直是敏感话题。可是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这块地拆出来准备建设公园、绿地,加上安置补偿工作到位,老百姓十分支持。乌兰浩特市分三期为棚户区居民改造规划建设回迁安置楼3884套、39万平方米。从项目启动到现在,棚户区回迁安置签约4140户,签约率99%。

城市建设展现的不仅仅是环境的变化,更是这座城市愿意为广大市民提供美景的愿望和决心。

把最美的风景留给百姓——这是乌兰浩特市委、市政府在城市环境建设上最直接的指向,而红城百姓也必将让这绿色美景世代相传。

[责任编辑:张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