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银匠——呼格吉勒图

阿拉善银器加工制作历史悠久,传统的银匠人才辈出,在他们之中,有一位中途出道却客源不断的“老银匠”,他将我盟特有的民族元素融入到银器中,使得原本只有使用功能的银器变成一件件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他用三个多月的时间特意赶制70个银碗,用最大的优惠力度回馈多年来支持他的牧民朋友们。他就是巴彦浩特和硕特民族文化街“呼格银器坊”的老板——呼格吉勒图。

1968年,呼格吉勒图出生在牧民家中,小时的游牧生活让他身上充满了蒙古汉子的豪爽与洒脱,体专毕业后他在自己出生的故乡做了两年体育老师。1993年,一心想改变生活现状的他决定下海经商,从呼和浩特起步,又辗转二连浩特,最终到了蒙古国,却不巧与那场金融危机不期而遇,原本效益很好的木材厂倒闭了,他又转做边境贸易。在经历近20年的商海风云后,商场中的尔虞我诈和唯利是图开始让他厌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一位蒙古国的银匠老师傅,立即被那些精美的银器所打动,从老师傅的手艺中,他寻找到了代表阿拉善蒙古族特色的传统银器制作文化,当时立即决定拜师学艺。不知是个人的天赋还是与银匠的缘分,呼格吉勒图在银器制作方面的进步总是很快。

“刚开始,我把银器制作当作自己的一个业余爱好,只想学会做自己民族的东西,但渐渐我就被银碗制作迷住了。这么多年,为了让本民族的银匠工艺发挥到最优,我先后拜了5位师父,并不断改进老套的工艺,注入阿拉善特有的元素。”呼格吉勒图告诉记者,自己最初有空的时候就做做戒指、耳环、手镯之类的饰品,但由于对银碗的热爱,之后就专攻银碗制作了。从近些年的制作中,他还逐步积累了一套独有的制作银碗的流程和工艺。

一个品质上乘的银碗,从选料到制作都是极其讲究的。他所制作银碗碗体的木质部分主要来自黄桦木的木根瘤,但现在这种材质的产地只出现在东北和陕西的两处地方,所以取材较难,价格也较高。而且选料时还要选择瘤眼较多的,因为那样才更美观,通常情况下,瘤眼越多的碗也越贵。银子的选用上,他只选用纯度较高的9999白银,因为那样的白银延展性最好,制作出的成品质量和精美度才会更高。

“选好材料后,我会将木碗放到油锅中去煮去泡,在赶走木头中湿气的同时可以让碗更好地成型和变色。如果这一步做不好,银碗的寿命就不长,木头本身还有可能因为外力作用而腐蚀变形。”在一上午的泡煮后,木碗还要在有阳光且干燥的环境中晾晒,待表面油脂全部渗入后再上一层漆进行抛光。他说,只有基础做好了,上层和外层的银子包裹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他的工作室中,砧子、锤子、锉子、钳子等工具随处可见,还有各式各样叫不上名字的模具也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你看我这里,仅工具和模子加起来就已经上百种了,这些都是为木碗表面包裹银子用的。”呼格吉勒图说,买好的一大块银砖回来后要经过切块和融化,然后再根据碗的大小用锤子砸成银片盖在木碗的表面,并用木锤敲打,最终将银片严丝合缝地贴到木碗中央和上沿外侧。在此过程中无需用到胶,考验的就是工匠的技艺。“这一步说起来简单,却是整个银碗工艺中最难的部分,过去包括现在的银匠,很多还没有掌握这门手艺。”

接下来,就是银碗腰身和底座的制作了,这是制作中最耗时的部分。“一根切好的银条要经过反复加工,最终成为不足一毫米的银丝,这在过去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达到,而现在,拉丝仪器会帮我完成这项工作,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还能满足消费者审美的需求。”在腰身和底座表面,呼格吉勒图将蒙古族的八宝纹、兰萨纹以及代表我盟的骆驼元素纷纷加入进来,使之更具欣赏价值。他说:“现在我还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些灵感,请一些师傅画出来,我再照着模样攒到银片上,这也是我做银碗的特色。”

当所有图案雕刻完成时,它们会被焊接到已经砸好的银片上,并通过银钉镶嵌到木碗的腰身。“由于焊接的过程会熏黑银器,所以在攒到木碗表面之前,银匠通常会通过硫酸或盐酸去除黑色,但那样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我会将它们放到铜锅中用白矾去煮半个多小时,这样既能去除焊接时的黑色,还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对他来讲,顾客用的放心,他才会安心。

一个银碗的制作时间最少要5天,在做完第70个银碗时,呼格吉勒图惊讶地发现,时节已从盛夏变为秋天。看着一摞摞成品,他若有所思地笑了笑,匠人,就是在用时间錾刻岁月。“对于我而言,只是想将我们民族的文化通过我的双手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尘归于土,但如果我的作品能流传200年甚至更久,我的价值就会体现地更大。”他笑着说道。

[责任编辑:张雨婷]